保时捷入门版 Taycan 电动车起售价 79,900 美元
05-16
【业界】网上引发争议的蔚来辅助驾驶事故,其实早有“预言”。
一个多月前,同济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授朱西产在公开场合表示:“对于辅助驾驶来说,当用户的期望远高于系统的能力时,必然会出现安全问题。
”当然,为什么用户期望这么高呢? ,车企自己最清楚。
就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而言,蔚来的“辅助驾驶致命事件”或将成为一个里程碑式的转折点。
这个“转身”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
积极的一面是,这将使全社会重新审视自动驾驶,刺破宣传“泡沫”,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特别是让用户放弃盲目期待,真正实现目前的发展水平所谓的“自动驾驶”;而负面方面,这可能会极大扰乱自动驾驶的发展进程,导致资本再次枯竭,对企业产生约束,进一步减缓相关技术的推广应用,这些都不利于产业发展。
基于以上两方面,整个行业的发展应该寻求一个平衡点,可以借此机会主动“降温”,统一舆论战线,摒弃“内卷化”,让行业回归理性。
然而,“降温”不应该被矫枉过正。
真正需要减少的是过度宣传、侥幸乐观、盲目宣传。
然而,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立法推进、资金投入,甚至看似颇为引人注目的“用户教育”,不仅不尽如人意。
温度不应下降,而应继续升高。
对过度宣传保持冷静:伤害他人最终会伤害自己。
过去一年,自动驾驶事故频发,每次事故都是负面的,但消费者总是愿意勇往直前。
车企的过度宣传或许是此事的主要原因。
这种过度宣传不是某一户人家的事情,而是普遍性、集体性的过度宣传,给用户一种可以“放手”的错觉。
“特斯拉FSD接口”这件事的鼻祖很可能就是特斯拉。
早在2020年,特斯拉就开始用“半自动”这个词来标榜Autopilot;到2020年,Hardware2.0推出时,马斯克表示“硬件传感器和计算能力完全有能力实现未来的自动驾驶”;到了2019年,特斯拉Tesla正式推出FSD。
虽然特斯拉在用户手册中声明该功能属于“辅助驾驶”,但你可以看到Full Self-Driving的全称以及马斯克多次在公开场合鼓吹的“可以实现的L5功能”。
”,恐怕愿意相信是自动驾驶的用户不在少数。
作为新势力的发起者,特斯拉成为众多企业争相模仿的目标。
这种模仿不仅表现在产品定义和销售模式上,还表现在辅助驾驶功能的过度宣传上。
于是,国内企业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创造了很多新概念,比如“L2+”、“L2.5”等,将自己的L2级辅助驾驶包装成“自动驾驶”,充分利用字。
游戏。
例如,如果你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关键词“L2+”或“L2.5”,立刻就会出现很多车型,其中很多都是传统车企的销售主力;甚至在奇虎Alpha S的官网显着位置,还显着地展示了“智能高端自动驾驶”的标题。
事故舆论发酵后,一些新生力量显然开始纠正自己的言论。
例如,理想就在其官网的“理想AD高级辅助驾驶系统”中删除了“高级”一词。
名称由此前的“XPILOT3.5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变更为“XPILOT3.0智能辅助驾驶系统”。
L3的竞争更加激烈。
车企纷纷宣扬自己是“第一”,以至于网络上出现了多家车企的多款“第一L3”产品。
比如“率先实现L3级自动驾驶量产”、“中国首款L3级自动驾驶”、“全球首款L3级自动量产车”、“全球首款量产L3级自动驾驶”等……不仅是L3,个别车企也对L4发起了扑朔迷离的攻击,比如威马汽车。
原本威马W6可以实现AVP功能(自动代客泊车),属于L4级自动驾驶场景之一。
于是,威马汽车将这款车定义为“有限场景L4无人驾驶”,甚至在官网直接将这款车标注为“国内首款自动驾驶量产车型”。
厂商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业内人士也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是用户呢?恐怕有很多人只关注“L4级自动驾驶”,却忽略了“有限场景”。
在销售方面,炒作“自动驾驶”的现象并不少见。
让人无语的是,大多数新势力直营店在销售端都在“前”和“后”宣传辅助驾驶。
在辅助驾驶事故发生之前,大家的宣传往往是“这个已经可以实现自动驾驶了”,但由于相关法规还没有出台,我们只能称之为“辅助驾驶”,但在某些场景下已经可以作为辅助驾驶了。
“自动驾驶””每当社会上出现“辅助驾驶致人死亡”的新闻时,这些销售新人立即摆出严肃的表情,并特别注意解释:“这只是辅助驾驶,你不用负责。
“你别太相信了。
”但即便如此,当你说“那我就不买辅助驾驶选装包了”,销售人员马上就会放出“我们的产品可以OTA升级,未来功能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完善”等论调这种“事后”的严谨,让它看起来更像是暂时的改善,但不知道它能持续多久,事实上,行业对自动驾驶的过度宣传背后的推动力并没有什么。
不止以下几点。
第一是资本驱动。
人工智能、智慧城市是大势所趋,而自动驾驶恰好是一个优秀的资本“故事”,也是亿万投资者狂欢的兴奋剂。
其次,需要产品卖点。
新能源汽车尚未形成对燃油车的压倒性优势,0公里/小时加速也不可能比燃油车快。
此外,营销宣传的“内卷化”十分严重。
在全网推动的市场形势下,没有一家车企能够容忍自己落后于别人。
用户受舆论引导,不能指望掌握技术原理。
当舆论严重偏向某一方时,那么“真相”就太弱了,当前用户显然对自动驾驶抱有太高的期望。
事实上,车企也明白,这样的标杆“过度宣传”,即使能获得一时的市场热度,也依然是“饮鸩止渴”。
正如朱西产所言,对用户的过度宣传导致了用户过高的期望。
当车辆系统能力无法满足用户期望时,就会发生悲剧。
那么悲剧发生之后呢?这将导致整个自动驾驶行业陷入信任危机。
信任危机下,如果有一天用户不再愿意相信“自动驾驶”的承诺,资本还会愿意投资吗?如果资本没有了,这场由智能引领的汽车革命可能无法持续。
虽然通过鲜活的生活来引起全行业的反思、恢复全社会的理性成本较高,但也将对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应成为技术发展的桎梏,而应带动行业真正“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摒弃夸大舆论误导。
为技术研发加油:熬过黑暗,才能看到光明。
如果说激进的舆论引导是自动驾驶事故频发的直接原因,那么技术的不成熟则是其背后的根本原因。
因此,误导舆论“降温”的同时,还需要在技术研发层面大幅“升温”,而这也将在道德规范、健全制度、资金投入等方面相匹配。
AI时代。
在L2时代之前,车企为了开发辅助驾驶场景,往往需要收集1万公里的里程。
L3级及以上的自动驾驶呢?如果想要真正开发出完整的系统,需要收集数亿至数十亿公里的行驶里程数据。
但数百亿公里的数据积累,就完全安全了吗?事实上,更大程度上是“相对安全”。
海量数据是自动驾驶的基础。
不过,在强调数据规模的同时,也要注重数据的“质量”。
这样的数据如果在一条简单的道路上重复运行数亿公里就没有意义。
就像一家公司在上海的某条道路上进行自动驾驶演示一样。
该技术非常成熟,可以轻松应对行人和电动车。
堪比经验丰富的驾驶员中的战斗机。
问题是,系统已经沿着这条路走了多少次?工程师可以“穷尽”这条路上所有可能的场景,但是一条新路呢?从小地区变成城市怎么样?从一个城市到一个国家,再到整个世界又如何?作为一种商品,自动驾驶汽车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流通,从一线城市到三四线城市,海拔从几十米到几千米……永远无法知道在什么地方用户会使用自动驾驶的场景,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系统会如何,无论遇到什么工况,更不可能“穷尽”。
因此,即使数据量足够大,也是一个“相对安全”的概念。
无法量化小数点后需要多少个 9(99...%)才能保证自动驾驶的安全。
“长尾问题”是一个极其棘手的问题。
因为自动驾驶是AI最大的应用领域,在未来的AI社会中,人类与AI如何相处、人类与AI的关系如何发展、AI时代的法规建立等等,也都在被关注。
影响自动驾驶进展的关键因素。
用一个现象来说明,全球每年有超过一万人因交通事故死亡,而人为违规、违章驾驶等危险驾驶行为是事故的主要原因。
很明显,与自动驾驶事故相比,舆论对一场造成一万多人死亡的交通事故的关注度要低得多。
前者甚至可以用“平凡”来形容。
其背后的原因在于,当前的社会制度、关系格局、法律法规、伦理判断标准都是“以人为中心”构建的,而自动驾驶则完全不同。
引用这一现象并不是自动驾驶错误的不人道借口。
生命是无价的,不能被亵渎。
但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当社会进入人工智能的进程时,需要打破不适合发展的旧制度,重新建立人与人工智能共存的制度。
人类与AI的关系、AI时代的法律法规、AI时代的伦理道德标准尚未完善。
上述缺位也使得自动驾驶陷入了无法解决的“电车悖论”,导致自动驾驶的法规和制度难以建立和完善,制约了自动驾驶的发展。
未来,通过深入探讨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为智能社会划定法律和伦理界限,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
但面对这些问题,车企、供应商或者相关部门应该做的是,继续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持续升温,加大投入和引导,熬过这段黑暗时期,让光明降临。
尽快来。
在这个“升温”阶段,资本可能会更加纠结。
过去几年,自动驾驶领域出现了“资本寒冬”。
这波负面舆论或许会让资本有所退却。
为了推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的扩张,自动驾驶这个极其烧钱的行业,仍然需要资本的大力支持。
自动驾驶的未来应该是什么样子?尽管自动驾驶发展坎坷,但资本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资本一方面用于推动关键基础技术的突破,另一方面则用于中短期内有望实现商业化的领域。
“输血”支持产业发展。
自动驾驶离不开很多基础技术的支撑,比如半导体、深度学习、5G、信息安全等,目前很多基础技术仍然面临制约。
例如,激光雷达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需要升级,成本需要降低。
例如,5G技术相对成熟,但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普及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任重而道远。
“矿区作业的自动驾驶卡车”因此,资本在芯片、传感器、数据平台、高精度地图等基础技术上不能放松。
相反,它需要继续增加投资。
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目前主要是在有限条件下实现,大致可分为B端的商用领域和C端的乘用车领域。
比如商业物流、封闭/半封闭园区、矿山/港口、L4 Robotaxi或者Robobus其实都是B端的典型例子,有很大的资本潜力。
《搭载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一汽解放J7商用重卡在港口运营》以物流、封闭/半封闭园区、矿山/港口等场景为例。
首先,场景简单,交通参与者数量和类型尖锐。
少了,线路相对固定;其次,相对于乘用车来说,相对容易绕过“人”的因素;同时,该领域聚集了大量企业,尤其是等待支持的初创企业;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比较清晰,用技术代替人可以显着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
4 级 Robotaxi 或 Robobus 略有不同。
按照公司的标准,两者都在当地实现了正常运营或者商业运营,比如百度、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
只是我们目前还没有能力去掉安全官。
虽然权力和责任都属于提供者,但因为“人”的存在,最大的安全冗余,至少系统安全能够得到很好的保障。
共享出行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大多数雄心勃勃的公司都会选择与旅游服务提供商合作。
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红旗Robotaxi团队”C端应用主要是L3级自动驾驶,目前主要受到权责问题的限制。
虽然L3级自动驾驶的主要驱动主体是系统,但它仍然需要人随时接管。
是典型的人机共驾,权责难以界定,尤其是接管之间发生的事故。
很多车企其实都不愿意大力推广L3。
业内也有声音认为L3将被跳过。
原因之一是权利和责任的归属。
目前,车企正在积极推进L2的规模商业化生产。
L2的责任主体显然是驾驶员,技术相对成熟,具有广阔的商业空间。
地平线创始人余凯对于自动驾驶的权利和责任有着独特的思考:“完全自动驾驶可能不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因为责任主体可能仍然是人类。
”于凯认为,无论情报水平有多高,责任与归属都不应该有纠葛。
这应该是司机的责任。
如果不是,我们看看是传感器、软件还是车企的责任。
只有理清责任,行业才能向前发展,否则大家都会原地踏步。
总体而言,由于自动驾驶技术的特殊性,只有增加约束条件、明确权责划分,再加上商业模式和资本支持的辅助,才能促进自动驾驶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普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相关文章
05-27
05-17
05-18
05-27
05-18
05-16
05-16
最新文章
马斯克:特斯拉或将重新接受比特币支付
售价34800元起,力帆320-620雪地版车展上市
Orange Kit AMG CLA 45 S Edition 1 官照
视觉变化是全新国产马自达3 Star试驾重点
四款国四新品发布,福田奥铃勒芒赛事启动
魅力后轮驱动改装斯巴鲁BRZ-丰田86-FR-S
预售人民币18万元起,领克07 EM-P将于5月17日上市
奔驰CLS概念车官方形象亮相北京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