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宣布引进亚马逊和宝马两名高管
05-27
【行业】夜晚,灯火阑珊。
从一路向东地铁2号线春熙路站上车,约40分钟到达2号线终点——龙泉驿站——一汽大众、一汽丰田、神龙、沃尔沃等整车厂环环相扣。
每年有一万多辆整车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海外。
“生而为死,努力奋斗,行胜于言。
”当走进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汽车城的神龙汽车成都工厂生产车间,“三精神”映入眼帘。
与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打造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计划)将于年底上映。
报告范围从去年的10个城市扩大到15个城市,其中包括四大一线城市,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较为成熟的一二线城市。
国内汽车生产基地既有已建成的,也有进入新赛道的。
新兴城市。
报告的核心数据还包括规模实力、产业密度、创新能力、营商环境等行业端数据,以及新能源汽车城市消费能力、消费潜力、消费特征等更多消费端数据和消费保障。
继推出《武汉:落寞与追赶,“中国车谷”如何跃升“智能车谷”》、《北京:上半场“电”力不足、下半场换道先行》、《上海:中国汽车“引擎”决战智能化》、《广州:千亿“汽车之城”发力万亿“智车之城”》之后,《中国新能源汽车城市商业地理》的第五站来到了“网红之城”成都。
这家工厂是神龙公司鼎盛时期决定投资建设的,总投资高达1亿元人民币。
该项目于2016年铺设,2015年竣工,其工艺和质量保证能力位居Stellantis集团第一,位居全球前十汽车厂之列。
列表。
神龙汽车成都工厂从签约到正式投产,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
曾经的“神龙速度”也成为成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写照。
不过,与悠久的历史相比,成都的汽车产业起步并不算太早。
20世纪90年代初,西南汽车工业重镇重庆仍隶属于四川省。
得益于重庆汽车产业的腾飞,四川汽车产业也开始腾飞。
鼎盛时期,四川汽车工业产值一度位居全国第四。
而且,四川汽车产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一定的品牌效应。
此时,成都也涌现出“野明珠”等自主品牌,其中“大迪”、“野马”等厂商也掀起了国内SUV的第一波热潮。
但四川省一直将汽车产业放在??重庆,而成都的汽车产业发展缓慢。
直到2000年,设立直辖市的重庆抢走了全省近80%的汽车(摩托车)产值,四川汽车产业一落千丈。
此时,为了加快培育汽车产业,四川省开始大力发展汽车产业,并将成都作为产业发展的中心。
由于缺乏长安、一汽、北汽等龙头企业,成都在发展汽车产业的过程中,创造了更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国内外知名汽车品牌落户,从而形成了产业集群。
规模效应。
从2008年一汽大众入驻开始,成都汽车产业发展开始驶入快车道,吉利、沃尔沃、神龙、领克、极星等品牌纷纷投资建厂。
以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泉驿区)为主要载体,成都汽车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
截至年底,成都已聚集一汽大众、一汽丰田、一汽解放、东风神龙(雪铁龙、标致)、四川菱机、沃尔沃等33家国际国内知名整车企业,其中乘用车7家制造商和 7 家卡车制造商。
有生产企业3家,乘用车生产企业5家,专用汽车生产企业18家,生产能力1万辆。
同时,成都还吸引了美国江森自控、德国博世、加拿大麦格纳、法国彼欧等重要汽车零部件企业入驻。
产品涵盖底盘、车桥、车身、内外饰件、汽车仪表、汽车电子等领域。
涉及汽车零部件各大类别。
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成都汽车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逐年增加。
2018年,成都汽车产业实现汽车产量4万辆,位居全国第8位,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5.2万辆,同比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亿元,同比增长7.6%。
尽管近十年来成都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但其短板也很明显。
首先,无论是与周边重庆还是北京、上海、广州、长春等产业基地相比,成都缺乏汽车企业总部,整车企业带动作用仍需进一步加强,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相对薄弱。
、汽车产业零部件本地配套率低;其次,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较小,传统汽车龙头企业转型缓慢,纯电动汽车龙头企业缺失,市场主流车型占比较其他城市有待提高;第三,新能源汽车对私人消费和公共部门的渗透程度不高,应用环境和配套体系有待加强。
最后,产业创新要素集中度不够,缺乏国家级研发平台和检验检测机构。
然而,成都不想错过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产业的机遇,目前正奋力追赶。
今年5月,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声明,明确表示,立足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际,以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重点,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
智能网联汽车。
此外,《“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聚焦“成都智造”,将汽车产业打造为千亿级产业集群。
不过,无论是新企业的引进,还是相关政策的制定,虽然成都正在加速为新能源汽车产业“补课”,但打造完整的汽车产业链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和资金投入。
时间。
此时此刻,成都无疑需要加快步伐。
■从“成都制造”到“智能成都制造”,网红城市补习班提速。
如果说过去十年成都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是速度,那么面对席卷全球汽车产业的电动化、智能化新浪潮,过去十年成都瞄准“汽车+”并聚焦未来前沿技术,重点布局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等15条新赛道,围绕碳中和“先锋城市”建设,制定规划、开展技术攻关、协同建立技术创新中心。
今年10月,《成都绿色智能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发布,提出推动绿色智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产业生态系统,加快成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按照规划,力争实现新能源汽车年产能1万辆、产量50万辆、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在产业结构上,力争实现新能源乘用车年产能95万辆、产量45万辆,高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25%以上%。
进入新年,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明确表示,立足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际,重点以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为主,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
智能网联汽车。
值得一提的是,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布局来看,通过招商引资,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向“两线”(纯电动、氢燃料电池汽车)、“三纵”(乘用车、公交车、专用车)、三恒(通用零部件、氢燃料电池、智能网联)已初步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2019年,华鼎国联动力电池产业化基地开工建设。
项目总投资1亿元。
将分四期建设,建设年产1亿瓦时动力电池、年产5万吨电池材料的生产基地。
5月,投资1亿元的中航工业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成都基地项目签约。
拟在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研发中心和生产销售基地,设立华西总部、电池工程及先进技术研究院,带动上游企业及下游产业链入驻,打造中航锂电西部产业集群。
7月29日,亿纬锂能成都动力储能电池项目一期工程在成都经济开发区(龙泉驿区)正式启动建设。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亿元,分两期建设年产50GWh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
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数据显示,成都规划锂电池产能达到GWh以上,占整个西南地区的45.7%。
产能占全国20%以上,是西南地区锂电池产能最大的地区之一。
此外,在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除了引进亿华通外,成都还出台了促进氢能源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设了3座加氢站,累计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
依托这些优势,成都计划实现汽车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亿元,年生产能力1万辆,年产汽车1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15万辆,累计新增推广新能源汽车35万辆。
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认为,新能源产业链正在逐步完善,但面对汽车产业下半年的智能化竞争,成都却动作缓慢。
今年3月,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持有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牌照的车辆仅有12辆(4辆纯电动城市公交车、8辆纯电动轿车);第一个已经向公众开放。
其中,第二批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仅.公里,第三批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共计约0.4公里刚刚通过专家评审,尚未开通。
政策方面,目前只有《成都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实施细则(试行)》。
无论是从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地和测试道路的范围、自动驾驶企业数量、测试车辆规模、政策法规来看,成都在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布局都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
不过,随着我国汽车产业智能化、电动化进程的加速,成都作为我国西部汽车产业中心,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2019年10月20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发布,对成渝城市经济圈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划。
要求成渝汽车产业协同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以智能网联、新能源为重点,共同打造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
《方案》要求成渝汽车产业协同发展,通过联合研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共同打造车联网、公路车路协同等应用场景,共同推广氢燃料应用示范,共同推动 通过采取两地整车、零部件企业相互配套、互供等措施,力争到2020年实现整车产量过万辆、产业产值过亿元将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全球重要的汽车研发、制造和应用基地。
■新能源市场蓬勃发展,成都市民更青睐汽车。
一个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当地新能源汽车消费氛围的加持。
作为四川省省会、我国西南中心城市,成都人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潜力位居全国前列。
成都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2000人,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四,仅次于重庆、上海、北京。
也是唯一一个人口超过1000人的省会城市。
非常大城市。
不仅人口规模高,成都常住人口增量依然保持快速发展,同比增长1.2%,增加24.5万人,位居全国城市第二位。
从消费能力看,成都市年人均可支配收入5元,增长8.7%。
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水平,增长速度略低于全国水平。
收入的增长也带来消费能力的提升。
成都市人均消费支出0元,比上年增长10.6%,消费增速高于收入增速。
从汽车保有量来看,截至今年6月底,成都拥有汽车6000辆,位居全国城市第二位,仅次于北京;每千人汽车保有量仅为1000辆,虽然领先于全国水平。
但在15个城市中处于中下游,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此外,成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1万辆,每千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15辆,是全国平均水平(7辆)的两倍。
虽然与一线城市差距较大,但发展迅速。
数据显示,上半年,成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7.1万辆,同比增速3%,远超全国新能源乘用车增速,也跃居全国第一。
城市新能源销量。
位居第四,仅次于深圳、上海和杭州。
成都新能源渗透率也从当年的9%迅速上升至上半年的27%,渗透率表现也名列前茅。
可见,成都新能源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
但由于成都的限购政策,与广州、上海等一线城市密集的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政策相比,成都对于私人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政策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力度并不是很强。
在新能源汽车推广方面,基于从“换车”到“补车”的政策导向,成都更加注重充电设施配套、运营配套等方面。
今年7月,《成都市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措施》发布,优化交通结构,鼓励绿色出行,推广新能源汽车。
在充(换)电基础设施方面,《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显示,截至年底,成都累计建成充电桩6.1万个、充换电站3个、加氢站3个,位居中西部第一。
进入今年,《成都市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行动方案》《成都市“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成都市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成都市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措施》等多份文件发布,从充电桩和加氢站布局、建设补贴等方面支持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整体发展随着成都政策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成都民众对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关注。
据平台数据分析,成都新能源消费关注度指数为0.93,表明成都用户对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关注度处于较高水平;新能源消费购买指数为0.59,高关注度需转化为高购买量。
今年上半年,成都新能源销售品牌以中国品牌和新动力品牌为主,合计占比接近90%。
但中国品牌占比仅为53%,明显低于全国水平(66%);新造车品牌占比36%,明显高于全国水平。
特斯拉贡献度最高,蔚来、小鹏、理想也纷纷进入市场。
销量TOP10。
但成都地区厂家销量存在严重差距。
比亚迪表现最好,上半年销量1.5万辆,遥遥领先其他厂商;特斯拉排名第二,销量逼近1万辆;其他品牌销量均不足万台。
从车身风格来看,成都新能源用户明显偏爱轿车,占比为57%,相当于全国水平。
从细分市场来看,成都用户对轿车和SUV的需求明显不同。
轿车中,紧凑型轿车的偏好度较高,而SUV则偏好车身尺寸较大的中型及大型产品。
新能源汽车的整体趋势和未来销量也带动了更多经销商的涌入。
据经销商信息统计,成都共有经销商总数,其中新能源经销商渗透率为92%。
虽然领先于全国新能源经销商覆盖率89%,但与武汉(家)、上海(家)、北京(家)、重庆(家)、广州(家)等城市相比成都经销商规模还较小。
此外,与小米登陆北京、上海控股特斯拉、合肥拿下蔚来、杭州押注零跑、广州重金投资小鹏等不同,新能源领域缺乏明星企业的成都需要加速追赶。
不过,成都的优势也很明显。
我国汽车市场规模大、潜力大,但东西部市场分布不均匀。
东部市场已处于成熟阶段,存量高、增速低,但西部市场仍有较大市场潜力。
成都作为中国第二大汽车保有量城市,在汽车产业基础雄厚、市场需求、政策支持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在国家政策推动下,成都作为成渝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也有望与重庆优势互补,乘着智能电动汽车东风,迎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汽车工业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相关文章
05-27
05-16
05-27
05-16
05-17
05-27
05-27
05-27
05-16
05-18
05-16
最新文章
马斯克:特斯拉或将重新接受比特币支付
售价34800元起,力帆320-620雪地版车展上市
Orange Kit AMG CLA 45 S Edition 1 官照
视觉变化是全新国产马自达3 Star试驾重点
四款国四新品发布,福田奥铃勒芒赛事启动
魅力后轮驱动改装斯巴鲁BRZ-丰田86-FR-S
预售人民币18万元起,领克07 EM-P将于5月17日上市
奔驰CLS概念车官方形象亮相北京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