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能源与智能汽车大赛带动科技创新热潮
05-27
【业界】有人说这是最冷清的法兰克福车展。
丰田、日产、沃尔沃、标致、雪铁龙、马自达等20余家知名汽车品牌缺席本届车展。
在这场盛会上,连德国车展都发文称,本届法兰克福车展人气不如北京车展、上海车展。
上述汽车品牌之所以缺席法兰克福车展,无非就是为了省钱。
由于全球汽车工业发展停滞,不少车企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不参加法兰克福车展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众多品牌的缺席也让本届法兰克福车展变得更加“纯粹”。
顶着资金压力还能参加车展的企业,大多是“有话要说”的企业。
在国内竞争的德国车企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在这场被誉为汽车界“奥运会”的盛会上,德国车企坚定地展现了向电动化转型的决心。
一时间,法兰克福车展仿佛成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一场“秀肌肉大赛”。
外行看热闹,专家看门。
看完这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肌肉秀”,时差六个小时的中国车企高管感受到了强烈的危机感。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销量逐渐开始下滑。
此时,德国车企正在加快电动化步伐。
在这个退却与进取的时期,中国汽车品牌正处于新时代。
能源领域先发优势正在迅速缩小... 阅读全文 60年代 1、法兰克福车展上,主场作战的德国车企展示了电动化转型的丰硕成果以及下一步的战略目标。
。
2、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渐转向市场主导,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优势正在逐渐缩小。
此时,面对德国车企的“大规模攻势”,中国品牌难免会产生强烈的感受。
危机感。
3、要在与以德国车企为代表的跨国车企的新能源竞争中脱颖而出,中国车企仅靠先发优势还不够。
他们还必须通过发展智能出行和增加研发投资来增强公司实力。
和产品实力。
新能源“肌肉秀”虽然参展品牌较少,但今年法兰克福车展依然很火爆。
车展媒体日一开始,刚刚更换新标识的大众品牌展台立刻就被来访的媒体包围。
据了解,此次发布的新标识将首先由大众ID.3量产版使用。
大众汽车销售与营销委员会成员尤尔根·斯塔克曼表示,新标识标志着大众汽车新时代的开始。
尽管尤尔根·斯塔克曼并没有直言大众品牌的新时代与电动化息息相关,但大众品牌展台上展出的十余辆纯电动汽车已经证明了该品牌向电动化转型的决心和成果。
在本届法兰克福车展上,大众品牌发布了大众MEB平台首款量产车型——大众ID.3。
该车型根据电池容量可分为三个版本:45kWh、58kWh和77kWh。
对应的续航里程(WLTP工况下)分别为km、km、km。
该车型将于年底量产,年中开始交付消费者。
此外,该品牌还发布了新款大众e-up!以及大众ID系列下一款产品的量产迷彩车,可能被命名为ID.4。
大众集团旗下另一个“一般”奥迪品牌发布了纯电动概念车奥迪AI:TRAIL quattro,以及搭载48V轻度混合动力系统的奥迪SQ8。
《AI:TRAIL quattro》虽然大众品牌这次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没有那么抢眼,但奥迪品牌的电动化步伐却一点也不慢。
按照计划,奥迪今年年底将拥有12款电动车型。
预计到今年,奥迪电动化车型销量将占其全球销量的40%;截至目前,奥迪e-tron全球累计销量已接近1.5万辆。
与大众集团一样,德国车企巨头之一的梅赛德斯-奔驰此次也将电动化野心写在了“脸上”。
在法兰克福车展上,奔驰不仅展出了VISION EQS概念车、纯电动MPV奔驰EQV、奔驰B e、奔驰Ae等多款电动化车型。
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戴斯-奔驰汽车集团全球总裁康林松也在展位上公开发布了“愿景”。
“奔驰EQV”这一愿景指出,到2020年,奔驰电动化车型销量占整体销量的比例将超过50%;到2020年,梅赛德斯-奔驰将努力实现新乘用车产品阵容的扩充。
碳中和。
在品牌发布会上,康林松指出,电动化是梅赛德斯-奔驰的核心业务。
未来的车型架构将从一开始就基于电动出行进行开发,并且会有相应的电动平台。
与上述两大汽车集团相比,宝马集团所展现的电动化成就虽然没有那么“激进”,但同样令人震惊。
在本届法兰克福车展上,宝马集团带来了MINI品牌首款纯电动车型——MINI Cooper SE。
虽然刚刚发布,但这款车已经收到了5万辆的订单。
宝马品牌方面,颇为重要的BMW i Hydrogen NEXT氢燃料电池概念车全球首发。
据介绍,这款车最早可以在今年量产上市。
在车辆发布会现场,刚刚上任的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泽甚至做出了“今年累计交付1万辆电动汽车”的豪言壮语。
『i Hydrogen NEXT』 至此,德国本土运营前三的企业已经“亮剑”。
随着新能源战略的逐步铺开,以德国三大企业为代表的跨国车企凭借着高额的研发预算实力雄厚。
凭借品牌效应、忠诚的客户群、丰富的人才储备,新能源汽车正在快速发展。
看到这些企业的举动后,长期探索新能源市场的中国品牌有了久违的危机感。
中国品牌的危机感 在以德国车企为代表的跨国车企大力加快新能源步伐的同时,中国新能源市场却开始告别此前的高速增长,甚至迎来负增长。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下降6.9%,近两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8月份,中国新能源市场销量并未好转,共销售新车8.5万辆,同比下降15.8%。
8月中国品牌车企新能源产品销量公司销量(辆)同比变化 比亚迪 0-22.9% 吉利汽车 41.5% 长安汽车 34% 上汽乘用车 57% 江淮汽车 46.4% 北汽新能源。
5%数据来源: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议。
受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下滑的影响,即便是以往成绩优异的中国品牌“尖子生”也无法交出很好的答卷。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议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8月,中国品牌新能源车企销量表现并不十分乐观。
其中,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领域销量同比下降22.9%;奇瑞汽车跌51.5%;吉利汽车跌41.5%;上汽乘用车下跌57%;江淮汽车大跌46.4%……以往新能源销量巨头中,只有北汽新能源能保持同比增长,但增速仅为16.5%,难以再现高位过去的增长模式。
原本高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持续负增长。
原因还在于补贴的减少。
据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3月26日联合发布的通知,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平均降低50% 6月26日起按年计算%。
补贴退坡使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从长远来看,补贴的减少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整车厂也会有更多动力加大研发力度,降低生产运营成本,但短期内这难免会对部分整车厂造成不利影响。
然而,正当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中国品牌产品的价格优势不再明显的时候,以德国品牌为代表的跨国品牌的新能源战略却突然来势汹汹。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议提供的数据显示,8月份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销量中,宝马5系销量排名第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跨国车企高管承诺的“XX年推出XX款电动汽车”的逐步兑现,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或将迎来“大变局”。
面对这种压力,尝到了新能源汽车好处的中国品牌难道就没有危机感吗? “救赎”的启示 面对补贴退坡、性价比优势缩小、跨国车企新能源战略升级的局面,中国品牌并没有丧失斗志。
对于他们来说,防止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过度流失的方法大致有两种。
一是聚焦共享出行。
自共享出行概念出现以来,这一领域已成为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巨大推动力。
“在中国新能源市场,2018年销售的轿车纯电动轿车约25万辆,其中70%以上销往出行公司。
”此前在接受媒体对话时,东风启辰总经理马雷曾表示:“目前生产纯电动汽车的中国品牌整车厂中,有60%拥有自己的出行公司。
”以正式上线的T3出行为例以7月份的南京为例。
该公司隶属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和东风汽车公司。
三车股份“国家队”与重庆长安汽车有限公司联合苏宁、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共同组建的出行公司,计划达到规模年运营车辆30万辆,年保有量1万辆规模。
,这是车企消化自身销量的绝佳平台。
不过,车企在向出行公司销售车辆时,也应该注重标准,努力形成良性循环。
不能为了销量数据而过度倾销车辆,而忽视旅游企业的市场需求。
他们必须学会“慢慢流动”。
其次,中国品牌想要在未来市场继续领先,必须依靠实力来说话,而提升实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强研发。
尽管中国品牌凭借提前布局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拥有巨大的先发优势,但随着跨国品牌不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投入,如果继续保持“吃老本”的心态,中国品牌终有一天会超越。
前段时间,安永发布了一份汽车行业电动汽车投资报告:戴姆勒集团年中共花费46亿欧元用于生产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位居全球汽车第一公司;宝马集团投资排名第二,仅一年就在电动汽车领域支出32亿欧元;大众集团排名第三,该公司在年中完成了电动汽车领域的大部分投资。
金额达到30亿欧元。
“大众ID.3” 上述投资只是历史数字。
展望未来,德国三大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的资本投入仍在不断扩大。
根据此前计划,大众集团年内计划在电动汽车领域投资1亿欧元,其中1亿欧元用于整车投资,1亿欧元用于采购动力电池;戴姆勒还表示,将在年前斥资1亿欧元采购电池。
在“烧钱”方面,与业务量大的德国前三企业相比,大多数中国品牌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不过,也有很多企业坚持高额研发投入,比如比亚迪。
根据公司此前公布的财报数据,比亚迪全年研发投入85.35亿元,占营收比例近7%。
研发的高投入总是与产品领域的高收入成正比。
正如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所说:“一个品牌想要向上走,无论如何都不能降低研发强度。
即使目前乘用车市场已经陷入寒冬,而加大研发投入也是车企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编辑总结:在法兰克福车展上看到德国车企在新能源领域取得的成就后,很多人都对中国品牌产生了热情。
能源汽车。
我出很多汗。
虽然起步较早,但失去补贴政策保护的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在与合资品牌车型的竞争中不可避免地会逐渐处于劣势。
不过,现在弥补还为时不晚,中国品牌的“羊”还没有“死”。
以德企为代表的跨国车企的第一波新能源攻势目前还处于酝酿阶段,尚未正式启动。
中国品牌车企如果能在这个时期苦练内功,发挥好先发优势,保持对新能源领域的投入和信心,就能在竞争中读懂“传统”。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
,他未必是“洋和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相关文章
05-27
05-27
05-27
05-18
05-16
05-16
05-16
05-17
05-27
05-27
05-18
最新文章
马斯克:特斯拉或将重新接受比特币支付
售价34800元起,力帆320-620雪地版车展上市
Orange Kit AMG CLA 45 S Edition 1 官照
视觉变化是全新国产马自达3 Star试驾重点
四款国四新品发布,福田奥铃勒芒赛事启动
魅力后轮驱动改装斯巴鲁BRZ-丰田86-FR-S
预售人民币18万元起,领克07 EM-P将于5月17日上市
奔驰CLS概念车官方形象亮相北京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