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亮相-第三季度销售吉利缤瑞动态
05-18
【行业】3月31日,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清华大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中国电动汽车100强论坛()在京开幕。
在4月2日的智能汽车论坛上,百度集团副总裁、智能汽车事业部总经理储瑞松在演讲中表示,智能驾驶的消费者体验与车企的推广存在很大差距。
许多主机厂希望通过全栈自研掌握智能驾驶技术。
但从成本和体验的角度来看,这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储瑞松认为,车企与供应商应加强合作,实现共生共赢。
同时,中国汽车智能化转型需要新型、专业、本土的Tier1。
以下为演讲实录: 感谢主办方百人委员会的邀请;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打造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车企与智能供应商合作新模式”。
众所周知,中国汽车工业在新能源领域已经领先于世界,并实现了换道和超车。
我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和渗透率遥遥领先于世界。
与此同时,中国车企也在积极开拓新能源汽车海外市场。
毫无疑问,在电动化领域,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的中心和引领者。
这一可喜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国家的长期布局和政策鼓励,得益于百委会的重要推动,得益于汽车企业和从业者的努力。
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越来越高。
新能源汽车在日常使用中的经济性、操控性和舒适性均优于汽油车。
不过,充电困难、里程焦虑等问题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舒适。
今年春节以来,特斯拉引发的价格战以及国内车企积极跟进,呼吁“油电同价”,将新能源与燃油车的竞争推向了主战场。
燃油车售价在10万元至15万元之间。
可以说,新能源汽车不仅跨越了鸿沟,我们还迎来了石油汽车向新能源汽车市场转型的拐点。
在大多数汽车厂商都在担心价格战和新能源转型淘汰之际,我想提醒大家的是,这还不是全部。
汽车行业发生了两大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新能源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
现在正处于新能源电动化上半年价格战的淘汰赛阶段,下半年智能化的激烈竞争也将随之而来。
有人可能会疑惑,智力有那么重要吗?智能(尤其是智能驾驶)目前有热有冷。
智能化增加BOM成本,无助于车企赢得价格战竞争。
中国古代人的智慧是,无远虑必有近忧。
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如此。
当前电动化价格战中最脆弱的企业是那些几年前对电动化趋势产生怀疑或者没有决心向电动化转型的企业。
智能化的浪潮一定会到来。
为什么?因为消费者想要它。
最新的麦肯锡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显示,不仅87%的消费者认为智能网联有意义,75%的消费者有高速智能驾驶的需求,需要城市智能驾驶的消费者比例也达到了60%。
消费者的需求就在那里。
谁能率先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供安全放心、有真正获得感的智能体验,谁就有可能在智能竞争的下半场占据领先地位。
与电动化相比,汽车智能化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
目前,消费者在实际购买汽车时,并不那么看重智能性。
与价格、造型、操控、续航、内饰等因素相比,智能化对汽车购买决策的影响还不够突出。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多数车企仍然按照多年来形成的传统硬件思维来造车和销售汽车,没有充分认识到智能化要想打动消费者,就必须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保障的体验和真实持续的获得感。
这方面有很多反例。
一些车企大肆宣传旗下车型的智能驾驶功能,但当用户去4S店体验时,4S店却无法提供相应功能的试驾供用户体验。
有些汽车硬件堆砌,但实际上为消费者提供的智能驾驶能力有限,承诺的OTA推送还很遥远。
尽管有些汽车声称配备了智能驾驶,但用户却找不到如何开启它。
最终开启后,体验很差,甚至可能会给用户带来安全恐慌。
很多用户觉得使用智能驾驶比自己开车压力更大。
智能驾驶尚未在市场上爆发,是因为还没有人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一种安全、放心、真正持续获得感的体验。
但一旦汽车厂商真正能做到,新能源转型中发生的事情——抓住机遇的车企迅速崛起——将在下一波智能化转型中重演。
毫无准备的车企日子会更加艰难。
智能化应该给消费者带来安全、安心和真正意义上的获得体验。
这怎么理解呢?安全安心:说实话,能够给用户安心感的智能驾驶汽车还是很少,因智能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还是时有发生。
智能驾驶要想给用户带来安全感,就必须极其稳定可靠,具有清晰的用户可以理解的能力边界(ODD)。
必须及时、明确地告知客户超出能力范围的接管。
这样,用户就会知道如何使用智能驾驶,如何与系统配合,实现安全的人机协同驾驶。
无论一些车企如何宣传,市场上很少有产品能够做到这一点。
要给用户带来真正的获得感:智能驾驶产品要好用;必须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高频使用场景;相对于用户付出的价格,产品给用户带来的价值应该让用户感觉到自己得到了一些东西。
价值;需要具备可靠、高成功率的OTA能力,让产品的用户体验像新物种一样不断进化,在共同使用中不断更新。
这样,用户才会有真正的获得感。
具备这种智能驾驶能力的汽车将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建立差异化竞争力,逐步建立智能品牌认知度。
必须承认,做好智能驾驶并不容易。
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智能驾驶系统的动态复杂性。
汽车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车企也对其整合能力感到自豪。
但我想指出的是,汽车智能系统与车企所熟悉的以金属零部件为主的整车系统不同——智能系统是以硬件为基础、算法软件驱动的大规模动态系统;其复杂性相对主要基于金属部件的系统呈指数级增长。
汽车智能硬件系统是基础。
硬件必须提供准确的传感输入、足够的计算能力、车规级的高可靠性、低功耗和高性价比,以满足智能驾驶系统的实时性、准确性和安全性要求。
硬件决定了自动驾驶能力的下限。
有了硬件的基础,影响用户体验最根本的因素就是算法软件。
与硬件不同,软件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
软件具有动态可变性、非线性、修改升级等特点。
动态可变性:软件运行时,其自身的运行时序和状态积累,以及与其他软件和其他子系统的交互可能会显着影响行为和系统的性能。
相比之下,硬件系统的行为和功能通常相对更具确定性。
非线性:受并发、异步、复杂逻辑分支等因素的影响,软件的不同部分可能会以非线性的方式交互。
这种交互可能会导致系统的行为变得复杂且不可预测。
相比之下,硬件系统通常表现得更加线性,因为它们受到物理定律的限制。
可修改、可升级:软件可修改,软件系统可升级。
相比之下,硬件系统需要在设计和试制阶段进行优化和调整。
一旦最终确定,硬件系统进行灵活修改和升级的可能性很小。
这些软件系统和硬件不同的动态复杂性使得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和维护非常昂贵且具有挑战性。
在智能驾驶领域,除了上述软件系统的动态复杂性外,还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软硬件协同:现阶段,由于硬件计算能力、软件成熟度等限制因素、软件和硬件之间的关系它们必须紧密配合才能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
持续进化:基于软件的可修改性,智能驾驶系统必须具备持续迭代升级的能力。
软件的每个模块,包括代码、算法、用户界面、数据等,都必须不断演进、升级和迭代,这样用户才能获得经常使用的新体验。
这是软件生命力的重要体现,也对软件变更和版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数据驱动:保持软件活力的关键因素是数据。
我以车侧感知模块为例。
目前,车侧感知系统越来越多地采用基于BEV Transformer的感知模型。
BEV障碍物模型训练需要数千万帧甚至更多图像。
随着模型复杂度的增加,模型训练对数据的需求也会增加。
从模型训练数据的获取到处理和存储,对各类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数据驱动智能驱动增长”已成为行业共识。
软件系统本身的动态复杂性,结合智能驾驶系统独特的软硬件融合、不断演进、数据驱动的特点,使得智能驾驶成为极其复杂的产品和技术挑战。
要很好地应对这一挑战,真正为消费者提供有安全感、安心感和真实持续获得感的用户体验,我们认为整车厂和供应商需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专业分工,形成合力,打造有竞争力的产品,给用户带来良好的体验。
汽车企业是汽车从整车定义到交付给消费者整个价值链的链主。
一款车辆从研发到上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车辆定义、目标群体分析、产品功能设计、架构开发、子系统开发和集成、定价和营销、交付、售后和运维等用于一系列任务。
智能时代的到来,提出了如何提供智能体验的新课题。
关注汽车智能化的用户体验是否意味着车企需要进行自研?我想不是。
车企的核心价值创造是针对目标消费群体,定义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核心功能,整合Tier1合作伙伴的能力和优势,按时、高质量、成本可控地打造整车,并提供完整的汽车解决方案。
为消费者服务。
交付好产品价值,卖好汽车,进而提供包括OTA升级迭代在内的优质服务,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口碑和品牌。
自研智能驾驶的理想固然值得尊重,但自研的成功需要企业拥有创新DNA,坚持长期大规模投入,开发并交付高品质、卓越体验的产品在非常紧张的研发周期内准时完成。
只有少数汽车制造商可以做到这一点。
我完全理解并尊重汽车制造商想要了解什么是智能驾驶的愿望。
但如果车企想无所不能,那么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这必然会导致资金的巨大浪费、效率的低下和产品体验的落后。
专业的事情还是应该交给专业的人和专业的团队。
我们注意到,一些主机厂走的是拆包路线,将软件和硬件分离,然后将软件的各个模块细分,选择不同的供应商。
汽车制造商认为,这样做可以加强对供应商的控制并降低成本。
这在五金、金属零件为主的时代也许是可行的;但对于智能驾驶来说就不可行了。
这样做很难降低实际成本;因为每个供应商仍然想要自己的利润。
更致命的是,这种方法很难控制软件动态、数据驱动算法、软硬件协同带来的指数复杂度。
最终,不可能在一定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做出真正安全且用户友好的解决方案。
智能驾驶。
我们认为,智能化尤其是智能驾驶研发门槛极高,投资巨大,与用户安全密切相关。
因此,主机厂可以追求全栈可控,但在智能驾驶领域应该寻找的是能与之共担风险的人。
,长期可靠的合作伙伴,利益共享。
不止一家全球汽车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曾表示:我们不能也不想自己开发一切,我们需要合作伙伴。
我深深同意这一点。
那么为什么很多车企还在尝试开发自己的产品呢?通过与车企的沟通,我意识到两件事:车企不满之前一些垄断性的全球Tier 1黑匣子交付的做法,之后除了支付高额开发费之外无法再升级。
智能化时代,车企希望对用户体验有更多的掌控力。
我们理解并认可车企在这方面的诉求。
我们认为车企应该与智能合作伙伴共同构建新的零对一关系。
这种新型关系有几个关键点: 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如前所述,如果不能给用户带来优秀的用户体验并让用户愿意为其付费,那么智能系统只会增加BOM成本和用户价格,那么全对零??的关系就会退化为讨价还价的关系。
汽车企业主导智能体验:我们必须尊重汽车制造商对整车和智能体验的定义权。
采用什么样的整车架构、打造什么样的品牌形象、什么样的智能化风格,都是由汽车厂商决定的。
决定。
合作伙伴提供专业的软硬件系统和服务:智能合作伙伴必须专注于做那些有难度、需要巨大长期投入的事情,比如核心智能驾驶的产品研发和技术迭代。
长期合作:智能供应商必须与汽车制造商建立长期可靠的合作关系,绝非一次性交易。
成功的模型SOP应该只是合作的开始;之后,应该有持续的OTA,比如每个季度一次,以提高产品的能力,每次都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只有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保持较高的满意度,这种模式才能在用户中保持良好的口碑,并持续焕发活力。
当然,这需要车企和供应商改变目前的业务合作模式,建立更长期的合作共赢关系。
下面我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百度智能汽车Tier1业务。
我们为车企提供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地图解决方案,致力于成为车企志同道合、长期可靠的合作伙伴。
百度拥有雄厚的AI技术积累。
例如,3月16日,百度开始文心一言内测。
成为中国大型互联网企业中率先实现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突破的公司,引起全社会关注。
接下来,我们也将与更多的合作伙伴一起,推动温馨一言技术在车辆上的探索。
在自动驾驶领域,百度是国内第一家研究自动驾驶的公司。
此前,百度的主要业务是无人驾驶出行服务。
百度还率先建立了Apollo生态系统,培养了大量自动驾驶人才。
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百度成立了智能汽车事业部,开始大力推进量产乘用车特别是智能驾驶产品的研发和量产。
我们以协助汽车企业大规模量产、服务消费者为目标,希望脚踏实地为汽车行业的智能化转型贡献力量。
基于百度领先的技术,经过一年半的努力,我们在产品化方面也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借鉴IPD和国际上成功的ToB公司的最佳实践,我们制定并实施了符合百度的体系。
汽车行业规律和百度当前的产品创新生命周期流程(PILC)。
在PILC的指导下,刷新并制定了清晰、稳定的长期产品计划。
高强度投入,在驾驶、驾驶室、图形等领域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新一代产品。
在开发过程中,我们实现了大规模敏捷开发与ASPICE V模型的良好结合;这在中国应该是首创。
我们也积累了量产经验:我们的量产交付流程质量体系获得了ASPICE CL3认证;据我了解,这是业界第一个将Agile和ASPICE融为一体的国际认证。
当然,这只是我们众多行业认证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项。
在智能座舱和智能地图领域,我们已经拥有多款车型的成功量产经验。
我们的停车产品和高速智能驾驶产品已经量产,城市智能驾驶产品也将于今年7月份量产。
作为新的Tier1,我们非常注重用户体验,并将用户体验提升到战略层面:我们整个PILC产品创新流程都以体验为中心。
在产品定义阶段,我们预先进行场景化的体验定义,并在研发阶段跟踪体验的成果。
我们定期组织外部用户进行体验评估,对竞品进行对标;我们几乎每个月都会组织正在开发的产品体验评测,有数十名外部用户参与;我们根据反馈及时迭代和改进产品体验。
对于量产交付项目,我们还有为重点车型上市的新车体验保驾护航计划。
从产品设计到实施再到交付,我们都会首先从用户的角度思考,确保我们的产品投放市场时,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安全感、获得感、愉悦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汽车工业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上半年,电动化趋势已明朗,市场竞争激烈,已进入电动化淘汰赛;前期准备充分的选手获得了不错的先发优势。
下半场的智能竞赛还处于初期阶段,大家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比赛准备。
作为汽车智能化新的Tier 1玩家,百度对汽车行业充满敬畏,也尊重车企作为汽车行业价值链领导者的地位。
同时,我们对自身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实力、产品竞争力、卓越的产品用户体验、可靠的量产交付能力、面向未来的持续创新能力充满信心。
我们致力于成为中国汽车智能化转型所需的新型、专业、本土Tier 1。
智能汽车时代需要车企与新Tier建立一种以用户体验为中心、长期合作、共生共赢的新型关系。
百度智能汽车希望与志同道合的车企深度合作,共同成功,共同成为智能时代的潮流引领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相关文章
05-18
05-18
05-27
05-27
05-18
05-18
05-27
05-18
05-18
05-27
最新文章
马斯克:特斯拉或将重新接受比特币支付
售价34800元起,力帆320-620雪地版车展上市
Orange Kit AMG CLA 45 S Edition 1 官照
视觉变化是全新国产马自达3 Star试驾重点
四款国四新品发布,福田奥铃勒芒赛事启动
魅力后轮驱动改装斯巴鲁BRZ-丰田86-FR-S
预售人民币18万元起,领克07 EM-P将于5月17日上市
奔驰CLS概念车官方形象亮相北京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