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参数化设计遇上潮流,解读北京现代第五代途胜L
05-16
【报道】1月16日下午,第七届中国电动汽车百强论坛()会议在云端举行,主题为“新发展格局与汽车产业转型”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谈到了他对未来汽车和发展形势的看法。
他提出智能汽车正在颠覆功能汽车。
它们比智能手机颠覆功能手机的影响更大,正在改变经济和社会。
将会更加深远,造福社会的效果将会更加明显。
中国电动车协会理事长陈清泰100重新认识未来汽车。
在汽车行业剧烈动荡和变革的过程中,只有对未来汽车的深入了解和理解,才能确保前进的方向。
这场汽车革命并不是孤立发生的。
与之并行连接的还有新能源革命和新一代移动通信、交通革命和智慧城市。
支撑汽车革命的是移动互联网、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
这些因素与汽车变革的融合、互动,为未来汽车的电动化、绿色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和丰富的想象空间。
因此,有必要把未来汽车放在更大的范畴,评估它的发展前景,部署它的未来,从更广阔的角度稳定方向。
未来的汽车将是消纳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有力载体,也是连接绿色能源、智能电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的重要纽带。
它是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基本单元,是驱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支柱性、先导性数字化产品。
具有较强广泛吸收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大数据、云计算、新技术、新材料、电子电力、先进制造等新发展、新智慧的能力,是多行业的融合。
一个创新的数字平台。
随着越来越多高科技公司的渗透,其技术含量迅速提高。
与传统汽车相比,它的属性、定义、边界都发生了变化。
它正在成为一种典型的机械产品。
转型为数字电子电力产品、电子信息产品、人工智能产品以及“数字决定体验、软件定义汽车”的移动互联网产品,从A到B的移动工具转变为超级移动智能终端。
电气化只是这场汽车革命的开始。
目前人们关心和担心的充电难、续航里程短等问题,五八年后将成为过去。
未来造福社会、深刻改变人们出行体验的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这也是未来竞争的焦点。
咨询公司麦肯锡预测,未来汽车80%以上的变化将来自于电子电气架构和软件,而机械部分只是软件的执行机制。
软件定义汽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汽车具有自我进化的能力,将其从购买后开始落后的死物转变为可以继续进化的新物种。
驱动汽车功能进化的是数据,保证数据采集、处理和利用的是软件。
从这个意义上说,数据决定体验,说软件定义汽车也不为过。
换句话说,同样的汽车、同样的芯片、同样的算力,但有了丰富的数据和完善的软件迭代,不仅能够持续为用户提供安全、暖心、愉悦的新服务和体验,还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为用户提供新的服务和体验。
凭借不同的喜好,汽车可以成为“千车万面”的个性化产品和系统。
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制造商和用户将从一次性购销关系转变为全生命周期合作伙伴关系,形成用户不断提供数据、制造商不断拓展服务的良性循环。
制造商将从“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
然而,“数据决定体验,软件定义汽车”正在让传统汽车面临严峻挑战。
面对跨度如此之大的新技术群体,车企单枪匹马难以取胜,跨界融合、协同创新才是成功之路。
二是汽车供应链、价值链重组带来新机遇。
从汽车产业发展历史来看,汽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密切合作的结果。
一般来说,整车企业在技术整合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大部分来自零部件企业。
比如汽油喷射、涡轮增压、刹车防抱死、气囊、子午线轮胎等。
汽车动力的底层应该是零部件动力。
未来汽车对传统汽车的颠覆将导致70%以上的传统零部件体系被重构。
未来汽车的新品种改变了汽车零部件的概念和范围。
从动力系统中的储能电池、氢燃料电池、电机、电控、功率半导体,到网络化、智能化涉及的芯片、计算平台、传感器、激光雷达、控制器、执行器,再到车辆控制系统、高清地图、网络通信、云控制平台、AI计算等软件已成为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价值链也在快速变化。
软件是未来汽车的基础和核心竞争力。
有组织预测,软件将占整个车辆成本系统成本的15%,并将上升至60%。
目前,新零部件技术壁垒尚未形成,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这为新进入者提供了机会,也给中国零部件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机遇。
历史性的机遇。
值得庆幸的是,新型供应链涉及的信息化、网络化、人工智能等领域都是我国近年来发展良好的领域。
我们要抓住机遇,着力瞄准系统软件、车载芯片、功率半导体等“卡壳”环节,力争相继突破,壮大一批有实力的新型零部件企业,培育更多“小微企业”。
规模”的零部件企业。
巨人”,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可控,为我国新型零部件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把新能源汽车放在绿色化的基础上。
汽车电动化是实现减排目标的根本举措。
这是各大国家以“强人断腕之气”淘汰燃油车、推进电动化的根本原因。
为此,新能源汽车进入规模化应用后,必须与化石能源动力脱钩,将汽车电动化放在绿色能源的基础上。
与新能源汽车并行的是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
当间歇性可再生能源总量超过总电量一定比例时,能源基地必须保持较大的电力存储容量,否则将丢弃大量电力。
未来,汽车将是能源互联网系统中的单元,是储存和消费可再生能源的重要载体。
电网接近高峰时放电,进入低谷时充电,是与可再生能源的最佳匹配。
未来汽车的数量将非常庞大,其整体蓄电能力足以保证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发展。
虽然目前储能方式多种多样,但从灵活性、存储规模、存储成本等方面来看,车载电池是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问题的根本途径。
目前,主要国家政府早在今年就提出了逐步淘汰纯内燃机汽车的计划,资本市场也“选边站”,支持新能源龙头企业发展,迫使传统车企转型。
零排放。
近日,习近平主席代表国家向世界承诺碳中和。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道路交通消费约占10%,且仍在快速增长。
道路交通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接下来,我国的汽车电动化进程不应根据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来设定目标。
相反,应该转向实现碳峰值和碳中和目标,倒推到每个时间节点道路交通碳减排的极限,然后计算车辆电动化的比例应该是多少?相应地,清洁能源、智能电网、充电桩、加气站等新型基础设施也应相应规划和推进。
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时间已经非常紧张。
四是提前谋划,做好顶层设计。
有关人士预测,到今年,我国电动汽车产量将达到1万辆,电动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万辆,不同级别自动驾驶将占新车的70%。
这一预测要成为现实,涉及能源结构调整、智能电网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升级、新一代移动通信支撑、产业链调整转型、标准法规制定和调整、岗位转移等。
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工业革命。
政府必须对未来进行顶层设计。
每一个方面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周期长,影响全社会。
政府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准备,从一开始就将汽车、能源、信息、交通、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运用新理念,在高科技基础上综合考虑,实现技术协调、规划统筹协调、政策协调、监管协调,有序推进。
其中,打破壁垒、开放市场至关重要。
如果我们管理得好,我们可能会成为赢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相关文章
05-16
05-18
05-27
05-27
05-18
05-27
05-27
05-27
05-27
05-27
05-18
最新文章
工信部将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两个机会不容错过
续航300公里的比亚迪秦EV电动版或将于3月上市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前11个月自主品牌出口下降9.3%
蜂巢能源常州工厂一期工程已投产,探路者车规级AI动力电池工厂
奥迪首款量产纯电动SUV e-tron正式亮相,续航400公里,明年进入中国
2024年,特斯拉电动汽车全球分离器使用量将达到3.4亿平方米
极氪汽车重启美股IPO,目标估值51.3亿美元
江淮iEV6S消息曝光 将于今年4月25日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