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业绩辅以政策红利上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
05-27
【报告】全球汽车产业正在发生变化。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给中国汽车工业带来了巨大变化。
机遇和挑战是什么?新能源汽车在新发展格局中应如何定位?如何更好地落实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规划?汽车产业如何与未来交通、未来城市实现协同发展? 1月16日下午,第七届中国电动汽车论坛在线举行。
在主题为“新发展格局与汽车产业转型”的高层论坛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探讨了汽车电动化。
他从四个方面谈了智能网联化发展出现的一些新趋势、新变化,并提出了三点建议。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表示,汽车产业是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是建设制造强国和工业强国的重要支撑。
网络强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智能网联汽车正处于商业化初期,技术演进迅速,产业化布局加速。
一是汽车产业发展新趋势。
1、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良好,为我国和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众所周知,我国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自2017年国务院下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以来,我国坚持纯电动驱动战略方向,连续五年保持产销量、保有量全球第一。
分数。
2018年,我国汽车销量达到1万辆,同比下降1.9%,而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7000辆,同比增长10.9%。
今年7月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呈现增长态势,各月产销量均创下当月新的历史纪录。
综合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和保有量有望继续位居世界前列。
不过,在看结果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欧盟传统汽车销量下降速度快于我国,而新能源汽车增速却快于我国。
国家。
从前三季度来看,欧盟新能源汽车占汽车总销量的9.9%,而我国2016年的渗透率仅为5.4%,说明他们目前的结构调整速度比我们快。
2、智能网联汽车重要性更加凸显,成为新阶段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
智能网联汽车是汽车产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
它们是智能网联汽车和交通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有效解决交通安全、解决道路拥堵、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重要手段。
全球范围内,搭载L2级自动驾驶功能的车型已开始大规模推广商业应用,部分车企也在加速L3及以上特定场景的测试验证和量产车的推出。
2019年,我国L2级智能网联乘用车市场渗透率达到15%,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成绩。
为加快工业化进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正在积极推动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制定。
例如,联合国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论坛(WP.29)持续推动自动驾驶技术法规研究。
今年7月,通过了信息安全、软件升级、自动车道保持系统三项技术法规。
美国去年迄今已发布四版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政策指导文件,近期又发布《自动驾驶汽车综和计划》。
欧盟和日本也分别发布了《自动驾驶车辆豁免程序指南》和《自动驾驶安全技术指南》。
3、汽车电子电气架构不断演进,车载智能计算基础平台将成为竞争焦点。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车辆需要提供更强大的计算、存储和通信能力,软件也需要满足可移植、可迭代、可扩展的技术特点。
人们更关心新能源汽车的续驶里程。
作为智能网联汽车,未来可能会关心算力,即算力能达到多少TOPS。
有专家预测,如果达到L4级别,车辆上的计算能力将达到TOPS或以上。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达到这种能力。
基于这一发展趋势,车辆将不断增加电子电气功能。
问题是ECU越来越多。
现在一辆汽车上有几十个、多则上百个ECU,而且主要采用分散控制方式。
。
然而,通过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一些先行企业已经开始从分散控制向集中控制转变,域控制器逐渐成为汽车发展的趋势。
随着域控制器集中控制成为发展趋势,车载智能计算基础平台受到国内外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的高度关注,成为未来产业竞争的新焦点。
所谓车载智能计算基础平台是集成异构分布式硬件平台和智能驾驶操作系统的复杂系统。
它是智能驾驶领域的核心。
通过突破共性技术和基础模块,车载智能计算基础平台将打破原有纵向封闭的产业支撑链,横向打通融合交叉领域,推动新产业生态系统的形成。
二是新趋势带来新变化。
1、汽车产业形态正在发生变化。
从直观上看,传统汽车过去都是靠“两年换外观、四年换车型”,通过内外造型的变化来吸引顾客的注意力。
汽车公司花费了大量资金来实现美观。
疲劳,而依靠超配置的硬件和通过机器学习系统不断升级的软件,使软件更好地贴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增加用户粘性,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而实现产品和服务“成千上万个不同面孔的人”。
未来,汽车的外观可能是一样的,但里面的实用功能会有所不同。
这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产品形态的变化,车辆、基础设施、运营平台将实现智能互联和共享。
一方面,汽车正在从交通工具向大规模移动智能终端和数据的空间延伸,并逐渐成为支撑构建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的关键要素,成为四个轮子上的数据中心。
另一方面,汽车不仅是传统能源的消耗品,也是储存和消费可再生能源的重要载体。
据近期媒体报道,百度宣布成立智能网联汽车公司,苹果将开始生产电动汽车。
汽车产业跨界融合特征更加凸显。
有行业专家也指出,汽车产品正在进入软件定义功能和数据驱动设计的新阶段。
这些新动向和趋势值得我们行业的企业和研究机构认真研究和分析。
2、企业商业模式面临调整。
当前一代信息技术与汽车行业正在加速融合,正在创新新的商业模式,这对汽车行业和企业应用服务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汽车行业专注于汽车行业持续提供深度服务。
以用户为中心。
首先,整车硬件收入和利润占比降低,而软件收入和利润占比有望大幅提升。
据麦肯锡预测,未来汽车80%以上的变化将来自于软件和电子电气架构,软件成本占整个车辆系统的比例将从现在的15%左右上升到60%以上。
虽然随着我们规模的扩大,硬件成本会下降,但软件的边际成本却接近于零。
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其成本不会增加,而是会被摊薄。
因此,在软件服务商方面具有优势的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其次,以数据、软件和服务为纽带,车企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可以从过去的一次性交易关系转变为可持续的合作关系。
第三,汽车企业可以从过去卖产品延伸到卖产品和服务。
主机厂商的商业模式可以从“制造”转向“制造+服务”,通过OTA升级、按需付费等方式实现价值。
。
近年来,一些研发投入大、商业模式创新强的上市车企市值排名快速上升,超越传统车企市值,引发业内热议。
我个人认为,排除短期因素的影响,主要原因是大家都把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归为高新技术企业,而传统汽车不属于这个范畴。
众所周知,在上市市值的评估中,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值一直远高于传统企业。
因此,通过提高技术含量而增加的附加值更多地体现在软件和服务上。
在这个大趋势下,我们应该顺势而为。
企业如果能够准确把握发展趋势,抓住这个机遇,明确差异化定位,未来的发展将会更加光明。
否则,可能会在快速的产业变革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陷入被动和变革。
价值链中低附加值产品的供应商甚至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3、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成为必然。
首先,跨界融合创新将成为趋势。
随着汽车产业形态和消费模式的变化,信息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与汽车企业紧密结合。
传统企业与新兴企业也在加速融合发展。
汽车、交通、信息通信行业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和相互排斥。
相互赋能、协同发展,成为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
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创新将成为产业发展的新时代特征。
二是车路协调发展已形成广泛共识。
过去我们把所有的问题都交给汽车,所以我们称其为智能汽车。
现在,我们还是要坚持智能网联汽车。
除了汽车本身的智能之外,我们还需要建设智能道路、智能地基。
设施通过车路协同,达到融合发展的目的。
“比如现在一些标志牌、交通信号灯都是靠人看到的。
未来智能汽车除了人看到之外当然还可以通过传感器来识别。
但是,遇到风雨天气或者一些气候变化时,传感器也不起作用。
我们现在应该做什么?我认为我们需要加快道路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改造,将其变成智能双向交互通信系统,即使驾驶员没有注意到。
红绿灯,这个车还可以识别现在是什么样的灯,可以大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比如你不注意不小心进入了一些限制路段,如果安装了一个软件,就会被罚款。
以后买车,一年几十块钱,一百块钱的使用费,就可以避免几百块钱的罚款,这个账还是可以算的,所以这些都是变化。
“三是在形势变化中开启新博弈。
实现智能网联汽车的普及和规模化发展,需要多维度整合资源,加快产业生态系统建设。
我国在这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方面,可以抓住机遇,为产业创新发展创造更多机遇。
当然,我们有机遇也有挑战。
我们也面临着“卡脖子”的问题。
尤其是刚才提到欧盟和日本的时候,大家注意到还有一个汽车大国:美国。
在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的发展方面,联网汽车的发展目前还不是走在前列,但美国肯定会在一定时间内遏制走在前列的国家和企业。
因此,华为和中兴的遭遇值得我们警惕,一定要及早做好准备。
,至少需要一个备胎。
1、从机遇来看,一是制度优势明显。
大家统一认识,集中力量办大事,齐心协力,相互协作。
这是我们的优势。
近年来,国务院有关部门不断加强相关政策规划的制定和发布。
例如,2016年发布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促进道路交通自动驾驶技术开发应用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提出,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也在不断加强工作协调,解决跨领域管理问题。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制定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管理规范目前正在向社会公开。
为征求意见,公安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推动道路交通法修改工作。
自然资源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北京市启动高精度地图自动驾驶应用试点。
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组织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合作。
作为试点,全国多个省市和地区纷纷推出产业规划和政策措施,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上述工作的推进,对推动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是市场空间广阔。
我国拥有超大型汽车市场优势,加之完整产业体系优势,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叠加优化,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并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的工业生产力。
还有一点是,由于我们车辆数量多,路况复杂,丰富的应用场景正好有利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据统计,今年以来,我国已宣布启动60多个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建设。
在园区、港口、矿山等一些特定领域,以及互联、环卫、物流配送等特定场景,各地都在积极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的示范应用。
以国家级车联网试验区为载体,城市级规模化示范应用相互促进。
这个系统正在不断进步。
在高速公路试点方面,交通运输部已决定以京沪高速公路作为试点,并正在积极推进。
另外,像湖南长沙的绕城高速公路。
在城镇化试点方面,在公安部的支持下,无锡市作为车联网试点地区,对大部分城市的红绿灯交通设施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北京市也推出了高亦庄级自动驾驶示范区。
建设,统筹车、路、云、网络、地图等要素资源,部署通信网络设施、路侧传感和交通基础设施,支撑高等级L4自动驾驶出租车、智能网联公交车、自动代客泊车等应用场景。
三是技术优势不断巩固。
一是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水平显着提升,产业体系日趋完善,竞争力大幅提升。
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方面,我们总体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
其次,中国在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的探索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率先提出互联分级概念,突出智能与互联的耦合、系统架构的研究、产业基础平台的研发。
各项工作也在不断推进。
第三,在互联网信息通信领域,我国培育了一批实力雄厚、路网规模、5G通信、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等信息技术、网络通信等知名企业。
,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以通信为核心。
比如,在4G时代,我们的牌照发放比欧洲、美国、日本、韩国晚了3-4年。
在5G建设方面,我们是最早商用的国家之一。
从全球角度来看,我们一直坚持基于SA(独立组网)等5G技术的5G网络建设。
我们在这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目前我们已建成5G基站超过70万个。
80%以上的基站独立组网或兼容独立组网和非独立组网,为我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在谈论机遇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挑战。
最重要的挑战是三个方面:一是芯片问题。
大家在关注信息通信设备、手机芯片的同时,也应该关注汽车芯片,包括通用芯片和汽车级专用芯片。
在部署过程中必须对它们进行协调和考虑。
第二是操作系统问题。
大家都知道,既然有硬件,就必须有软件。
既然有平台,就必须有基础软件,也就是所谓的操作系统。
如何构建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在PC时代被Windows打败了,现在我们正在弥补。
手机时代,除了苹果iOS,就只有安卓了。
美国制裁华为,最近小米也被列入其中。
操作系统将是未来的一个大问题。
正如我之前所说,当汽车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我们必须尽早做好准备,看看美国是否会采取行动。
打造自主可控的开源、开放的汽车操作系统势在必行。
三是安全问题。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安全问题,我们应该及早谋划。
四是应对新变化的三点建议。
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形成更高层次的需求拉动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率。
同时,碳达峰和碳排放工作也已部署。
根据中央这些重大决策部署,我谨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提高认识,统一行动,加强组织协调。
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是跨领域、跨行业融合发展的结果。
因此,政府相关部门之间应加大协调力度,齐心协力,共同推动行业发展。
二是支持企业跨境融合,加快重点产品落地和质量提升。
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坚持扩大内需基点,提高供给体系对内需的适应性,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作用,采用揭牌、引领等形式,鼓励整车厂、互联网企业、软件企业跨行业合作,以软件和安全为重点,建立适合新能源发展的测试、验证、认证体系车辆和智能网联汽车,提高技术能力。
三是适当提前建设5G网络,大力推进共建共享。
我们在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下一步是应用场景。
对此,我们要充分考虑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以及车联网的发展给5G带来的发展机遇。
我过去曾说过,5G可能是20%2C和80%2B。
我现在仍然坚持这个观点。
如果人与人之间的数据流仍然有限,人与车、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之间的数据流将会呈几何级数增长。
苗圩总结道,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
汽车、电子信息通信、交通、能源等领域加速融合。
汽车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战略机遇期。
我国在体制机制、市场容量等方面优势明显,但也存在制约发展的瓶颈和短板。
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加强协调,在危机中带头,在变革中开新局。
为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相关文章
05-27
05-17
05-16
05-23
05-18
05-17
05-27
05-17
05-18
最新文章
工信部将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两个机会不容错过
续航300公里的比亚迪秦EV电动版或将于3月上市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前11个月自主品牌出口下降9.3%
蜂巢能源常州工厂一期工程已投产,探路者车规级AI动力电池工厂
奥迪首款量产纯电动SUV e-tron正式亮相,续航400公里,明年进入中国
2024年,特斯拉电动汽车全球分离器使用量将达到3.4亿平方米
极氪汽车重启美股IPO,目标估值51.3亿美元
江淮iEV6S消息曝光 将于今年4月25日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