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斯莱斯任命Jozef Kabaň为全球设计总监
05-17
【报道】12月16日,在全球智能汽车产业峰会上,大疆、总裁、罗镇华表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驾驶汽车制造商。
乘用车消费者市场和汽车生产国,更重要的是,中国市场对智能驾驶的接受程度最高,支付意愿也最高,这意味着上图所示的复杂产业体系最有可能由中国人推动市场。
用户使用智能驾驶、服务智能驾驶的意愿是驱动整个行业飞轮的关键。
以下为总裁罗镇华大疆演讲实录: 大疆之前在机器人、智能系统方面已经做了很多积累。
最知名的产品是无人机。
事实上,这些技术在汽车智能化方面非常有用。
耀明汽车是我们专注于智能驾驶系统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平台,定位为智能驾驶Tier 1。
大疆对车载技术的愿景是为每个人提供安全、轻松的出行体验。
今年我们与主机厂合作的量产车已经上市销售。
我们进一步降低了智能功能的成本,以非常基础的硬件价格实现了可用的智能,让大多数消费者用得起、用得上。
我们希望让消费者用得开心,从而实现智能驾驶的普及。
近年来,行业在汽车智能化方面投入巨资,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不过,我们在讨论智能汽车时,千万不要参考那些只能写在说明书上的功能描述。
最终,它们必须由最终用户实施。
我们实际上面临着很多实际问题。
智能驾驶涉及多个产业环节。
即使在车企内部,汽车上的多个模块也需要共同创新和开发。
虽然近年来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总体感觉是设计研发投入较大,但开发迭代不同步,软硬件、生产运营等协作仍存在摩擦。
能够向前一点点的感觉。
从汽车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智能驾驶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它们都被称为辅助驾驶或L2+。
但事实上,不同车型的体验差别很大。
智能驾驶尚未形成稳定的消费心态。
投资者对智能驾驶高度重视,将智能驾驶作为购车的重要决策依据还有一段路要走。
而且,目前的智能驾驶功能普遍消费门槛较高,需要一定的学习成本才能使用。
汽车行业有设计、研发、制造的客观事实,消费者当然希望各种功能好用、便宜。
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就像行业内的齿轮相互啮合,就像PPT上的图片一样,环节多而复杂,产业端和消费端都有有识之士在努力,但更多需要协作来让这些齿轮克服这种静摩擦,并让客户和商业周期在智能驾驶上向前发展。
这些都是我们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积极问题,我们相信智能驾驶产业发展的突破一定会拉动中部市场的增长。
今天会议的主题是“全球视野下的智能汽车发展”。
事实上,在智能汽车领域,全球视野需要立足中国。
我们看到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乘用车消费市场和汽车生产国。
更重要的是,中国市场对智能驾驶的接受程度最高,支付意愿也最高。
这意味着,在中国,很可能是市场驱动着上面所示的复杂的产业体系。
用户使用智能驾驶、服务智能驾驶的意愿是驱动整个行业飞轮的关键。
从用户体验来看,确实有很多爱好者,爱好者非常活跃。
在这些活跃用户的带动下,智能驾驶功能正逐渐从长期使用过渡到常用。
我们自己对功能也有深刻的理解。
提供使用和运营激励。
我们的许多车主已经习惯了自动停车作为标准操作。
我们在回访中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价值认可。
消费者认为我们的汽车的自动停车让使用汽车变得更容易,给他带来了价值。
然而,面对广泛的汽车消费者,利用智能功能影响他们的购车决策并不容易。
本质是消费者感觉不到价值,没有办法提供一个标准让消费者清楚地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钱。
可以获得什么样的体验?这是一项应该促进转化的费用,也是一项易于理解的费用,让消费者获得真正的价值,逐步将部分购车和使用的成本分配给智能功能。
确实是定期使用智能功能,并在购买或使用汽车时付费。
只有通过智能功能的正向设计开发和数据迭代,循环才能在算法和数据层面不断提升消费者的体验,给予消费者更多的青睐和信任。
这个飞轮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推动它前进存在明显的障碍。
最明显的就是新车上市时我们很难完成所有智能功能的开发,尤其是一些依赖数据的功能。
显然,智能汽车不断通过OTA升级获得新功能。
现在的趋势是,驾驶得越多,驾驶得越好。
不过,首先我们要把基础功能交付给消费者,让他们感受到智能功能的水平。
从图下侧来看,消费者付费购买了1.0版本的功能,却只能获得0.8甚至0.5的功能。
这不仅降低了消费者对功能的信任度,也给市场发出了错误的信号,那就是你提前支付的其实是预先嵌入的硬件,这让市场和消费者误认为为智能功能付费就意味着付费。
对于硬件。
这样的认知对于智能功能的后续开发并不有利,后续迭代软件开发的巨大投入将很难得到更大的回报。
目前,消费者已经不再接受花一点钱只能获得0.8甚至0.5的智能功能。
购买汽车是为了智能功能的消费者需要的是可以立即使用的功能,并不了解自己在使用中需要什么。
已经建立了智能汽车认知和使用习惯的消费者,需要核心、完整的功能可用、可靠,并受到市场经营者的引导,让消费者对智能功能建立信心和兴趣。
在实践中,如果智能驾驶研发团队始终处于高峰期,而高峰期又不能提升整体营收和用户规模,实际上会拖慢智能功能的开发进度,甚至可能降低要求。
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探索能力的人来说,在发展方面,它的吸引力就会降低。
在另一个更理想的状态下,我们向消费者交付一辆1.0的汽车,后续的体验升级和功能升级,从1.0到1.5,甚至2.0,让消费者感觉这是一辆全新的汽车。
只有这样,消费者才能持续在功能体验上花钱。
只有这样,消费者才会相信软件定义汽车。
更重要的是,如果能够给消费者带来与换车一样的体验和价值,软件升级将会有巨大的商业空间。
如果消费者通过购买软件功能就能获得接近换新车的出行体验,能否说服消费者拿出远低于更换汽车的预算呢?这里有很多商机有待开发。
这是一片全新的蓝海,等待智能汽车玩家创新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高效的后续发展和明确的营收预期,不仅能为公司创造持续的营收,也能在智能汽车时代形成真正的差异化和竞争力。
在这个良性循环中,以真实的用户消费为驱动力,就像一个具有巨大惯性的飞轮。
投入的资源越多、持续的时间越长,飞轮就越容易持续运转,行业也会运转得更加顺畅。
这个用户体验飞轮的另一面还有一个工程飞轮,这也是我们制造业所熟悉的。
大规模制造可以更有效地提高精度、良率和整体生产效率。
智能汽车时代,除了生产制造规模,还有用户数据规模。
这不是一个新概念。
但整个飞轮环要推动良性循环,还需要行业各个环节更加高效的协同运作。
核心驱动力仍然是消费者的使用和支付。
消费者需要智能驾驶吗?我们相信,不同的消费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因为消费者期望的低门槛具体是低购买成本、低使用成本、低学习成本等,现在还不够低、足够高品质、低价格。
我们在工程实现上不断提高精度和良率,也需要提高软件和算法的可靠性,才有机会实现这一点。
但只要消费者消费,智能驾驶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数据量的增加以及符合规格的低成本产品的开发和制造,就可以实现为消费者提供满足其期望的功能。
这也将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投入智能驾驶、研发和生产,为进一步提高工程水平、进一步推动智能驾驶普及提供必要的人才资源。
我们相信,整个行业仍然需要采取措施来驱动这个飞轮。
这就是智能汽车时代的产业分工与协作。
这个话题很大。
由于时间限制,我们只能说这个趋势才刚刚开始。
产业链各方应该有更深入的合作机会。
耀明汽车过去实际上已经积累了千万级的智能系统出货能力。
我们相信这些经验能够给行业多方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业内仍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
例如,人们担心谁将处理数据。
但事实上,智能汽车的分工协作远不止数据那么简单。
我们认为智能驾驶需要攻克“四座大山”:传感器、算法、算力、数据,这“四座大山”其实是有分工和协作的机会的,而且在分工中各方都应该受益,各类人才的工作要得到相对明确的回报,产业飞轮才能平稳运转。
事实上,现阶段智能驾驶产业最关键的问题不是分蛋糕、优先发展,而是普及和推广。
在上下游产业中,如果我们能够首先统一思想,我们都会以让更多的消费者使用智能驾驶,让智能驾驶成为汽车的标配为目标。
我们会通过分工合作,在各自专业领域服务好汽车消费者,并且一定是最优的解决方案。
智能汽车产业链更深层次的开放合作,可以有效降低智能汽车发展难度,为智能功能普及带来机遇,为产业各方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同时,大疆原本是一家学术界与工业界交叉的公司,将实验室的智能机器人技术带到各个领域。
耀明汽车还聚集了各学科技术背景的人才。
我们真诚地希望吸引更多一线开发者、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以及研究机构的学者和学生,更加关注智能汽车行业并愿意加入其中。
推动飞轮这个产业。
所以我们看到工程能力和消费者体验是两个互锁的飞轮。
只要推动它们旋转,持续投资智能驾驶的回报就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容易,真正推动智能汽车成为一个产业。
主流,而两个飞轮的交集其实就是为了普及智能驾驶,让更多的消费者愿意使用它,让消费者愿意将购车成本分配给智能功能,给消费者带来真正的价值。
最后,我们要脚踏实地,抬头看路,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还是要通过实践来解决。
在全球智能汽车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苦练基本功,提高工程水平,吸引更多本地人才,同时开拓市场,提高消费者体验,降低用户的消费门槛和学习门槛,最终将智能汽车普及给所有消费者。
这个方向非常明确,耀明汽车期待与行业内的大家合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相关文章
05-17
05-18
05-18
05-27
05-17
05-18
05-17
05-16
最新文章
工信部将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两个机会不容错过
续航300公里的比亚迪秦EV电动版或将于3月上市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前11个月自主品牌出口下降9.3%
蜂巢能源常州工厂一期工程已投产,探路者车规级AI动力电池工厂
奥迪首款量产纯电动SUV e-tron正式亮相,续航400公里,明年进入中国
2024年,特斯拉电动汽车全球分离器使用量将达到3.4亿平方米
极氪汽车重启美股IPO,目标估值51.3亿美元
江淮iEV6S消息曝光 将于今年4月25日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