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超越通用汽车,成为美国市值最高的汽车公司
05-27
3月1日,四部委发布《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通知,明确指出了当前动力电池的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将接到通知,将提高电池比能量作为未来重点发展目标之一。
关键指标和时间节点如下: 1、按年,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Wh/kg;系统比能量力争达到Wh/kg;成本1元/Wh;工作环境达到-30℃至55℃;具备3C充电能力 2. 年内单电芯比能量达到Wh/kg 3. 力争实现单电池Wh/kg、系统Wh/kg锂离子电池产品产业化及车载应用 4. 在新型动力电池方面,积极推进锂硫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固态电池的研究与工程化开发。
年单位比能量为Wh/kg,年达到率为Wh/k。
从指标的文字描述可以看出:第一个指标是要求在锂离子电池体系下达到,第三个指标是在锂离子电池体系下要冲上去,所以提出“努力实现”。
至于第2个和第4个指标,锂离子电池系统估计是无能为力的,必须开发新的电池系统。
尽管锂硫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固态电池的研究历史悠久,但其技术进展仍然相对缓慢。
如今,各种跨学科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将有助于继续开发这些电池系统,我们期待突破。
经常看到很多媒体报道混淆了“比能量”和“能量密度”。
通常,“比能量”用于描述单位质量的能量水平(Wh/kg),“能量密度”用于描述单位体积的能量水平(Wh/L)。
这里我们主要看一下锂离子电池体系下的具体能源发展路径。
· 锂离子电池电芯比能量 2017年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提到,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比能量目标是2018年Wh/kg、2018年Wh/kg、2018年Wh/kg。
这个目标与四部委提出的指标十分接近,也引发了业内的热议。
我们来梳理一下媒体报道的各大电池企业2020年的具体能源目标和实施路径:·比亚迪:三元电池希望2019年达到Wh/kg,2018年很可能达到Wh/kg。
高镍三元材料,负极材料为氧化硅或纳米硅。
·宁德时代:2018年可实现Wh/kg,“十三五”期间有望实现Wh/kg目标。
材料体系为高镍三元/硅碳材料·国轩高科:年度目标Wh/kg,采用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硅基负极材料、5V高压电解液·BAK:0圆柱第四代产品(3.0Ah)一般可达到Wh/kg,第五代产品(3.6Ah)比能量有望达到Wh/kg。
比克是较早锁定三元材料路线的公司。
·力神:我们正在开发Wh/kg产品。
圆柱电池已经可以达到Wh/kg,我们力争每年达到Wh/kg。
我们采用第三代富锂锰基层状材料和硅负极材料。
· 三星SDI:年度水平为Wh/kg,预计年内达到Wh/kg(可能采用其他电池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宁德时代、天津力神、国轩高科3家电池企业还入围了2018年科技部重点项目。
该项目的考核指标为:·新材料、新材料动力电池系统(基础类和前沿类):考核指标:新型锂离子电池样品能量密度≥Wh/kg、新系统电池样品能量密度≥Wh/kg·高比能量锂离子电池技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考核指标:电芯能量密度≥Wh/kg、循环寿命≥次、成本≤0.8元/Wh、安全性等满足国家标准要求;年生产能力≥2亿瓦时,产品累计销量≥1万瓦时或整车数量≥台。
这些关键、专项考核指标还对循环寿命、安全性能,甚至销量、产能提出了要求,这对入围电池企业来说也是一次不小的考验。
从所有公开信息可以看出,中国主要电池企业实现Wh/kg的技术路线可以概括为: · 正极材料:高镍三元,或富锂锰基 · 负极材料:硅基体材料·电解液:高压电解液·隔膜:目前主要采用PP、PE,加上陶瓷涂层。
下表是2018年欧日技术研讨会上给出的一组数据,描述了可以实现不同特定能量水平的锂离子电池系统。
使用的材质系统。
可见,其实在材质系统的选择上,各国的情况都比较相似。
我们来看看日本电池企业的情况。
在日本NEDO(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的带领下,日本电池企业积极参与高能电池的研究和投资。
比如我们看日立的一组数据: · 正极材料:高镍层状三元 · 正极:g/m^2、3.0g/cm^3 · 负极材料:硅合金与石墨复合材料,容量比1:1·负极:2.1g/cm^2·电池容量:30Ah,软包电池·充电上限电压:4.2或4.4V·放电下限电压:2.0V·电流:C/20,或C/3 图1是其测试数据。
我们可以看到,当充电电压为4.2V,电流为C/20(Cell-4.2)时,比能量为Wh/kg;当充电电压为4.4V,电流为C/20(Cell-4.4)时,比能量为Wh/kg。
同时,日立还指出,虽然初始比能量非常高,但经过几个循环后容量衰减很大。
估计这种情况也是目前很多电池企业都头疼的问题:特定能量指标达到了,但其他性能却不佳。
图1 日立30Ah电池数据 综合来看,2020年单纯实现Wh/kg目标基本可行。
问题是:实现这个目标是否就意味着可以用于电动汽车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汽车动力电池是一个系统工程,满足特定的能源需求只是条件之一。
其他性能(充放电倍率、功率、寿命、安全性等)也至关重要。
在实现高比能目标的基础上,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全面发展和提高其他性能指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相关文章
05-27
05-18
05-17
05-27
05-27
05-27
05-18
05-18
05-27
05-18
05-18
最新文章
工信部将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两个机会不容错过
续航300公里的比亚迪秦EV电动版或将于3月上市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前11个月自主品牌出口下降9.3%
蜂巢能源常州工厂一期工程已投产,探路者车规级AI动力电池工厂
奥迪首款量产纯电动SUV e-tron正式亮相,续航400公里,明年进入中国
2024年,特斯拉电动汽车全球分离器使用量将达到3.4亿平方米
极氪汽车重启美股IPO,目标估值51.3亿美元
江淮iEV6S消息曝光 将于今年4月25日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