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麒M1将于今年10月上市,搭载1.3L自动挡
05-18
现阶段,车企与电池的联姻越来越普遍。
几年前,我曾说过:“造汽车的人造不出电池,造电池的人造不出汽车”。
现在,这个行业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作为行业知名品牌,宝马也宣布研发固态电池。
什么是固态电池?顾名思义,内部电解质都是固体,这意味着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电解质。
关于固态电池技术,网上有很多文章。
我读过它们,它们非常全面。
该技术的特点我就不多说了。
目前这项技术的现状如何? 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评价一项技术的现状?对于那些还没有产业化、产品化的技术,我们可以概括为还处于实验室阶段,但这种说法有点太笼统了。
就像肚子里的胎儿一样,一个月和九个月都是胎儿,但含义却大不相同。
俗话说,产品未动,专利先行。
特斯拉和丰田的公开专利启发了我。
当新技术出现并迅速发展时,为了保护企业的权益,总是要花大量的精力在知识产权上。
同时,如果一项技术非常有希望成为主流技术,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参与进来。
从这两个角度来看,通过专利数量来评价一项技术的现状似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锂电池无疑是当下最时尚的电池技术。
他们对消费市场、动力电池和储能领域寄予厚望。
所以当我使用锂离子或锂电池作为搜索关键词时,检索到的专利数量超过20,000个。
相应地,对于燃料电池等即将出现的技术,过去十年有近2万项专利技术。
铅酸电池、镍氢电池等成熟的电池技术,专利数量在2000项左右。
固态电池相关技术的专利仅有一两百件,可见业界普遍对这项技术了解不够。
基于以上话题,我想扩展一下:从技术到产品的拐点在哪里。
记得有一次,智能电子的庞先生问我:“你认为资本和投资能够加速技术的发展吗?”我当时的回答是肯定的。
当资源投入到某个领域时,这个领域必然会得到发展。
。
但资本去哪儿了?哪些技术即将产业化?我个人不这么认为。
金融和资本可以加速和催化某种技术的发展,但发展永远无法逃脱技术本身的客观规律。
过度投资可能会激起更多泡沫。
因此,资本的方向并不一定代表技术的方向。
如果用专利数量来评价一个公司,可能并不能说明问题,但如果要评价一个行业,可能就比较客观了。
当一项技术得到业界认可时,专利数量就会迅速增加。
当一项技术真正投入市场后,随着研发活动转变为商业活动,专利数量自然会开始下降。
当你听到有人开始在法庭上起诉某些专利时,就说明该技术已经产生了商业价值,技术已经基本成熟。
因此,成熟的铅酸电池和镍氢电池产品的专利数量比正在开发的锂电池和燃料电池要少得多。
根据我上面的观点,你可以看一下上面的图片。
您对正在开发的锂电池和燃料电池有什么经验?您可以给我留言与我们分享。
本书继续上面。
看完专利数量的分析,我的结论是,固态电池技术还处于技术早期阶段,可以说是处于起步阶段。
那么这项技术是谁在做的呢? 数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名字:丰田! 2017年,丰田就有关于固态电池的报道。
我查了一下,当时的报道是,丰田负责材料工程的高级经理铃木茂树表示,丰田将在2018年以及未来几年内全面商业化全固态电池。
全年使用锂空气电池。
我个人认为像丰田这样的企业并不是靠电池来讲故事的,所以我认为这样的企业行为是更加务实和客观的。
固态电池未来商业前景如何判断一项技术的商业前景?我不懂经济、金融、市场。
让我大胆地表达我的想法。
我们常说电池的发展无非三个方向:一是性能,二是寿命,三是安全。
满足这三个方向能否被市场接受?我认为不然。
市场看两件事,一是需求,二是成本。
还有可回收性。
我不会讨论这一点,因为担心这个话题太过分了。
丰田作为汽车行业的标杆,对于行业的走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有关固态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的报道大多来自丰田、宝马、大众等一线车企。
是否意味着这些汽车行业的行业大佬对锂电池不满意呢?也就是说,锂电池目前甚至未来还不能完全满足汽车动力电池的需求。
未来取代锂电池的将是固态电池或燃料电池。
估计没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
我们用微信才五六年,开电动车也才五六年。
这五六年的时间,变化太快了。
我们只能设身处地想一想,锂电池、固态电池、燃料电池是不是我们需要的。
比如很多文章都提到固态电池的缺点,比如界面问题、锂离子扩散问题、导电问题等,很多人可能不明白这些问题是什么。
其实对于用户来说,只有一个问题:内阻大。
内阻会产生什么影响?有人说快充不行,但我认为这不是最本质的问题。
最根本的问题是能量损失。
内阻会消耗能量。
也就是说,充电1度电,就会释放0.8度电,甚至更少。
而且充电速度越快,损失就越多。
市场能接受吗?就新能源汽车增加续航里程的需求而言,固态电池虽然能量密度高,但能量损失也比较大;虽然固态电池尺寸更小,但可能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电池;这样一来,负数抵消后,能否被市场接受呢?有人说,技术会发展,固态电池内阻问题会得到解决。
我个人觉得,有些来自基因的问题,处理起来并不容易。
例如,十年前的燃料电池必须依赖贵金属催化剂,双极板的成本非常高,水和热量管理也很困难。
丰田燃料电池汽车Mirai推出后,仍然看到了对贵金属的依赖。
双极板仍然占电堆成本的很大一部分,水和热管理的难度也依然存在。
我看到一段行驶中 Mirai 行驶时排水的视频。
想想我国东北的冬天会是什么样子。
说完需求,我们再来谈谈成本。
其实成本真的没啥好说的。
因为成本高,就一定没有市场吗?我认为不会,这取决于价格。
谁定价格?市场决定它。
例如,对于储能市场的电池,我们需要计算存储一千瓦时的电需要花费多少钱。
例如,锂电池每度电的价格为1万元,可循环1万次(假设不衰减)。
那么发电一度电的成本简单计算为0.3元。
这样,用户就会计算一下,我每度电是不是要花30毛钱?它具有成本效益。
没有补贴,很多人认为不划算。
至于手机电池,我查了一下,mAh的价格在70元左右。
按循环寿命计算,每千瓦时电价约为12.15元。
但谁会这样计算呢?我们算了一下,买一块电池顶多70块钱,能用两年,不划算。
换句话说,真正的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
因此,在储能市场,每千瓦时30美分的电被认为是昂贵的。
在消费市场,每千瓦时12元还算可以接受,尽管使用成本相差40倍。
至于成本,我们总是希望越来越低。
但我们能接受多低呢?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我心里有一个最低标准,就是如果我行驶5万公里,总成本可以与燃油车持平甚至更低。
这个时候我就会考虑电动汽车。
该成本包括车辆价格、维护和修理费用以及车辆的残值。
我不知道使用燃油车每年的费用是多少,所以现在讨论费用确实没有意义。
我相信固态电池技术属于未来技术。
我相信,只要它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自然就会成为明日之星。
锂电池永远解决不了锂电池的问题。
要想脱颖而出,确实需要颠覆性创新。
在谈论业务前景或技术前景时,你可能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甚至推测来做出判断。
如果是一年内、三年内的计划,或许可以根据经验来判断。
如果把周期延长到10年甚至更长,那多半只是猜想和希望。
当我写完这篇文章时,我想到了两个问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相关文章
05-18
05-27
05-27
05-18
05-27
05-18
05-27
05-27
05-27
05-27
最新文章
工信部将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两个机会不容错过
续航300公里的比亚迪秦EV电动版或将于3月上市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前11个月自主品牌出口下降9.3%
蜂巢能源常州工厂一期工程已投产,探路者车规级AI动力电池工厂
奥迪首款量产纯电动SUV e-tron正式亮相,续航400公里,明年进入中国
2024年,特斯拉电动汽车全球分离器使用量将达到3.4亿平方米
极氪汽车重启美股IPO,目标估值51.3亿美元
江淮iEV6S消息曝光 将于今年4月25日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