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比增长86%,红旗9月销量达2.15万辆
05-16
【综合报告】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智能汽车正在成为汽车行业的战略发展方向行业。
国际著名研究机构普遍认为,2020年以后,L4级自动驾驶技术将逐步进入市场;到2020年,全球L4级、L5级自动驾驶车型数量将达到千万辆,其中40%以上的车辆里程将由自动驾驶机器人车辆完成。
我国各界也高度关注智能汽车的发展。
笔者认为,未来市场规模将取决于供给侧、需求侧和产业政策的共同作用。
综合来看,智能汽车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供给端来看,诸多因素有利于智能汽车尤其是无人驾驶汽车(L4/L5)的发展。
首先,电动汽车的快速扩张将为智能汽车提供发展基础。
电动汽车为车载智能设备提供应用载体,车辆智能化推动电动汽车发展。
因此,两者能够协同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背景下,我国电动汽车前景广阔。
全球新能源汽车年销量1万辆,其中60%来自中国。
为了满足巨大的需求潜力,跨国车企纷纷谋划。
例如,大众计划年前推出50款纯电动车型;梅赛德斯-奔驰计划将其现有的每款车型延伸至新能源车型,其中包括10款纯电动车型。
左右,从产品供给层面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
因此,汽车电动化步伐的加快将为智能汽车的发展提供基础。
其次,全产业链的前瞻性规划和科学布局有利于智能汽车的发展。
从整车企业规划来看,无论是传统整车企业还是新晋整车企业都对智能汽车的发展形成了明确的规划。
整车企业采取渐进式发展路径,从L1级辅助驾驶开始,逐步实现L4级高度自动驾驶和L5级全自动驾驶。
从智能汽车硬件系统来看,自动驾驶L1、L2硬件系统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尤其是L1级。
博世、大陆等国际传统零部件巨头已开发出具有传感、控制、执行功能的成套辅助驾驶产品,并具备大规模量产的条件。
同时,他们也在不断完善硬件和自主研发软件的匹配效果。
从智能汽车软件系统的角度来看,百度Apollo计划为汽车行业和自动驾驶领域的合作伙伴提供开放、完整、安全的软件平台。
百度将凭借其人工智能技术优势,直接构建L4/L5阶段所需的软件系统,并协助其兼容车辆本身和硬件系统,快速为车企构建完整的自动驾驶系统。
在地图技术方面,适合L2自动驾驶级别的高精度地图已具备应用的技术条件。
政府还将牵头发布民用高速公路高精度地图数据,以及适合L3及以上自动驾驶级别的高精度地图。
预计之前和之后的地图都符合申请资格。
从需求端来看,中国国情为智能汽车尤其是无人驾驶汽车(L4/L5)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基础。
首先,汽车保有量潜力巨大。
我国汽车市场正处于第二个快速发展期,汽车保有量将持续增加。
预计汽车保有量将从今年的2.1亿辆增加到6亿辆左右,达到峰值。
对比美国2.7亿辆的峰值和日本7500万辆的峰值,即使智能汽车的市场份额相同,中国的智能汽车保有量也会远高于美国国家和日本。
而且,我国汽车市场在达到饱和点之前,目前还有4亿辆左右的增长空间。
智能汽车的发展必将受益于此,潜力巨大。
第二,年轻人多。
中国人口众多,汽车用户比欧美、日本年轻化。
中国年轻人正在成为汽车购买主力,引领着汽车消费趋势的变化。
90后、2000后等年轻群体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更高,对智能汽车的兴趣也远高于其他世代。
未来随着这一购车群体的扩大,智能汽车将会更加普及。
三是智能化与共享协调发展。
当前,共享经济发展良好,其中汽车共享尤为突出。
以分时租赁为例。
近年来,分时租赁车辆以数倍的速度快速增长。
整车企业、互联网企业等正在加速布局汽车共享领域。
自动驾驶技术最重要的应用场景是以分时租赁为代表的汽车共享,人口密度高的地区也是自动驾驶和汽车共享最重要的应用领域。
我国人口密度为人/平方公里,但资源分布不均、地区经济差异较大等因素,导致94%的人口主要集中在腾黑线以东43%的土地上。
因此,腾黑线以东实际人口密度约为人/km2,且更多集中在大城市。
因此,汽车共享和自动驾驶都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智能汽车尤其是无人驾驶汽车(L4/L5)有望通过汽车共享的发展红利获得广泛应用,形成有益的互助。
从产业政策来看,政府在推动智能汽车发展方面将发挥主要作用。
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征求意见稿),加快我国智能汽车产业发展培育。
道路测试方面,北京、上海、重庆、长沙、天津等6个城市相继实施并推出相关道路测试管理办法,启动智能网联汽车规划和道路测试,并向部分企业发放测试牌照。
以北京为例,北京在顺义、海淀、大兴亦庄开发区开通了33条试验路,长度10公里。
除道路测试法规外,未来政府还将积极出台移动网络、大数据、高精度地图与定位、智能交通设施等方面的法规和标准,以保障行业的顺利发展。
可见,供给侧、需求侧、产业政策等都有利于智能汽车的发展。
然而,混合交通是智能汽车尤其是无人驾驶汽车(L4/L5)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一方面,由于机器和人的驾驶习惯不同、对突发事件的敏感度不同、对突发事件的反应不同,自动驾驶汽车和人类驾驶汽车混合行驶,会造成交通拥堵、混乱甚至事故;另一方面,自动驾驶汽车与非机动车混合使用也会造成交通隐患。
因此,如果不能妥善解决混合交通问题,智能汽车尤其是无人驾驶汽车(L4/L5)的发展潜力将大大降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相关文章
05-16
05-27
05-27
05-18
05-16
05-18
05-18
05-16
05-16
05-18
05-16
最新文章
工信部将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两个机会不容错过
续航300公里的比亚迪秦EV电动版或将于3月上市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前11个月自主品牌出口下降9.3%
蜂巢能源常州工厂一期工程已投产,探路者车规级AI动力电池工厂
奥迪首款量产纯电动SUV e-tron正式亮相,续航400公里,明年进入中国
2024年,特斯拉电动汽车全球分离器使用量将达到3.4亿平方米
极氪汽车重启美股IPO,目标估值51.3亿美元
江淮iEV6S消息曝光 将于今年4月25日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