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铁龙:C5换代产品将于2020年在欧洲发布
05-18
【报告】过去的一年,汽车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终于迎来了久违的正增长。
今年的关键词也很多,比如碳中和、数据安全、品牌提升……这一年即将到来,行业趋势将如何发展?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吴志新12月25日在一年一度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之声(泰达)国际论坛上发表真知灼见。
他认为,汽车、能源、技术、用户和竞争这三个“融合”将带动汽车行业在2019年开启变革的新篇章。
吴志新表示,在新的一年和可预见的未来,竞争日趋激烈的确定性与结果的“混乱”交织在一起,就像看花中花一样。
雾里看月还是云中看月,但有一些力量将推动汽车产业发生深刻变革,融合与竞争将成为关键词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是责任。
能源绿色革命是汽车产业转型的动力;技术创新是汽车产业转型的牵引力;而新一代用户是汽车产业转型的需求力量。
汽车+能源,双碳目标下能源革命深度推进 我们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能源革命。
双碳目标将重塑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影响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格局。
为实现《巴黎协定》设定的碳减排目标,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积极响应脱碳行动。
发达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一般需要40到60年的时间,而我国计划只需要30年。
可以说,碳减排目标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责任。
归根结底,双碳目标是实现能源绿色转型,全面提升经济社会运行效率。
但在这场脱碳竞赛中,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低碳经济时代到来时,碳排放权就相当于生产权、开发权、利润权。
高碳排放意味着更高的制造成本和制造壁垒。
不过,对于我国汽车产业来说,诸多挑战之中,也蕴藏着不少发展机遇。
可以说,“危机”与“机遇”并存。
我国新的价格机制改革行动方案指出,对高碳排放企业实行差别化定价机制,“高碳排放企业收费高,低碳排放企业低收费”;在国际贸易中,高碳产品也面临碳关税、碳足迹等诸多出口壁垒。
例如,欧盟推出的CBAM(碳边界调整机制)已有相关要求。
因此,未来无论是企业还是产品都将面临低碳发展的严格要求。
这也是未来“混乱”中透露出的“确定性”。
汽车碳排放是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也是社会碳排放控制的重点领域之一。
因此,脱碳成为汽车行业不得不面对的新的硬性约束指标。
全球汽车企业竞相发布碳中和战略,这就像一场全球竞争。
大众集团两年前实现碳中和,福特两年前实现碳中和,现代集团两年前实现碳中和。
包括中国汽车企业在内的六家企业实现了碳中和。
车企在COP26上签署年前停止生产燃油车……碳中和战略的背后,是车企之间低碳制造、低碳产品、低碳商业模式的全方位竞争。
不过,吴志新强调,碳中和不是某一家企业、某一行业的事,而是需要产业链的综合考虑,以跨界整合的思维系统性地解决问题。
一是坚持纯电驱动、多元技术路线的低碳发展路线。
以纯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是推动汽车碳减排的关键。
要加快新能源汽车普及,重点突破长里程、高油耗、高碳排放的商用车。
在政策和市场驱动的双重作用下,预计2020年新能源汽车占新车销量的比重将超过25%,今年这一比例有望突破40%。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在重点发展纯电动驱动和新能源的同时,节能技术在传统燃油汽车上的应用也不容忽视。
在看似的“混乱”和“不确定性”中,我们可以看出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主旋律,即“纯电动驱动”和“可再生绿色能源”相互支撑和“确定性”。
其次,“狠抓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是汽车产业实现双碳目标的必修课。
这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重要信号,同样适用于汽车行业。
围绕产业链节能减碳和产品使用阶段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究,每个企业的成绩单必然决定自己的发展未来,这也是“混沌”中的“确定性” ”。
此外,还应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构建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重构零对零合作的创新体系,建立支持低碳成果商业化的政策体系。
技术和产品。
第三,“一体化”是汽车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路径。
以纯电动驱动为主要特征的新能源汽车与绿色智慧能源(电)系统深度融合、相互支撑,是近中期实现碳达峰的必然选择。
汽车与智能化、网联化、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关系深度融合,是最终实现道路交通领域碳中和的重要坎和必须突破的“华山”之路。
“主动拥抱”、“深度融合”、“全局优化”、“系统发力”必将成为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这也是“混沌”中的“确定性”。
第四,构建科学的汽车产业全链条、汽车产品全生命周期碳管理体系,是建设汽车强国的重要保障。
今年,《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顶层设计文件相继发布。
国家碳达峰与碳中和“1+N”政策体系框架日益清晰。
建立汽车行业碳管理体系的内外部条件日益成熟,研究建设加快。
碳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科学的、适合国情的汽车产业碳管理体系,研究制定科学的《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汽车产业实施路线图》,是一个国家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这也是“混乱”中的“确定性”。
汽车+科技,科技对汽车的影响往往超乎我们的想象。
多年的汽车发展史充分证明,每一次技术革命和核心技术突破,都伴随着汽车产品的颠覆性变革、新旧代际的跨越、汽车产业形态和生态的重构。
技术正在深刻改变汽车产品形态,重塑汽车产业。
动力电池原理和技术的革命性突破,让沉寂了数百年的电动汽车重新走入日常生活。
人工智能、现代通信、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智能网联汽车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汽车的能源动力系统、驱动控制系统、驱动系统颠覆了传统。
智能电动汽车这个“新物种”一改传统面貌。
它不再是单一的交通工具,正在加速向高科技综合平台演进。
其万物互联的基因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汽车产业相对封闭的生态,实现与智慧能源、智慧城市的深度融合,新的生态系统正在快速形成。
在这个新的生态系统中,跨领域、跨学科的科技竞争将更加激烈,机遇与挑战并存。
能否适应新生态环境下的技术竞争、占领技术制高点,将深刻影响企业的生死存亡。
这也是“混沌”中的“确定性”。
然而,技术变革和创新并不等于商业模式的成功。
商业模式的成功建立在坚守技术创新的初心和使命的基石上。
“纯电驱动”的初衷是缓解化石能源压力、解决空气污染、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智能网联”的初衷是解决道路交通安全、提高集体交通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脱离初心和使命的科技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首先,以“纯电驱动”为主要技术特征的新能源汽车必须消耗大量可再生能源,帮助提高发电效率,以减少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为根本目标,大力推动绿色发展。
智慧(电)能源系统的协作与集成。
其次,以“智能、网联”为主要技术特征的智能网联汽车,必须以解决道路交通安全、提高群体通行效率、改善驾驶体验、降低能耗为根本目标。
吴志新指出,在解决大量传统安全问题的基础上,要全面解决智能化、网络化带来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比如网络、数据等安全问题。
政府监管势在必行。
正如亨利·卢斯曾经说过的那样,“负责任的自由是带着枷锁的舞蹈”;还要与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深度融合,解决好大众交通效率和能源消耗问题;三是智能网联汽车竞争的焦点在于大型算力芯片、核心传感系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软件、OTA以及安全监控保障平台技术。
这些传统汽车主机厂过去不关心的领域的技术竞争力将成为决定性因素。
是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此外,这些新领域的人才竞争也将变得激烈,“人才争夺战”已经打响。
这也是“混沌”中的“确定性”。
汽车+用户,用户“争夺战”升级。
今年是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
二十年来,中国经济和汽车工业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中国新车销量已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并有望三年来首次实现正增长。
年销量预计将突破10,000台。
中国汽车市场已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压舱石”和“定星”。
未来几年,中国汽车市场将面临保量增长和结构调整的双重挑战。
首购、增购、置换、新中产、Z世代、女性、多子女家庭等不同群体的汽车需求会完全不同。
用户需求的这些变化将深刻改变细分市场的竞争格局。
可以预见,汽车企业之间对于市场和用户的争夺将愈加激烈。
在竞争如此激烈、瞬息万变的环境下,我们的民族汽车品牌如何才能实现突破? 《资本论》中有一句话,“从商品到货币,是一次惊心动魄的跳跃,如果这次跳跃不成功,坏掉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的主人。
”一个民族汽车品牌如果做得不好,对企业本身的影响是巨大的。
当市场好的时候,即使是实力较弱的企业也能享受到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红利;当市场下滑、竞争加剧时,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就更加明显。
在成为民族汽车品牌的道路上,大多数企业仍在摸索答案。
这是一场长期的“长津湖之战”。
如何打赢这场“长津湖保卫战”?吴志新建议深度绑定用户,形成与用户共荣共生的发展理念。
首先要坚信,民族汽车品牌一定有巨大的潜力。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视察一汽集团时提出“关键核心技术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一定要立下这个志向,打造民族汽车品牌”。
民族汽车品牌的提升是关系到汽车强国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最迫切需要。
如今,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品牌,国货可以与品质划等号。
随着国货的知名度与日俱增,国货时尚文化在年轻人中崛起。
这些后来者强调自我价值和感情,但同时也对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具有包容性。
他们在选车时,不会一味追求民族品牌,不会在意别人的看法,更注重个人体验,从而对民族品牌更加宽容。
随着对外开放,中国民族品牌面临着最好的市场机遇。
今年1-11月,民族汽车品牌市场份额达到44.1%; 11月,一些新动力企业仅依靠新能源汽车,月销量就突破万辆。
其次,要做好产品建设。
这个时代谁抓住了用户的心,谁就占领了市场。
而这个出发点一定是一个产品,一个满足用户多层次需求的产品。
提升民族汽车品牌,需要践行“由内而外”。
我们不能“品牌上升”而“产品下降”。
要深耕产品核心力量,依靠技术创新引领品牌向上。
只有打造扎实的产品,才能建立品牌忠诚度和认可度,才能让更多用户敢于“盲购”。
第三,要找到适合品牌调性的营销方案。
信息爆炸的时代,产品打磨之后,需要深挖产品的亮点和核心卖点,围绕品牌基调不断进行营销,吸引有同感的潜在用户的身份和价值观。
民族汽车品牌的标签现在可能不太清晰。
必须抓住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树立自己的品牌基调,打造良好的品牌IP,这样品牌营销才能真正给产品带来附加值。
这也是民族汽车企业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品牌自信的必由之路。
第四,用户共创是品牌与用户深度融合的良好尝试。
随着汽车消费理念不断升级和深化,如何精准捕捉用户需求成为产品规划设计的关键。
民族汽车企业可以尝试构建汽车用户共创体系,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让领先用户深度参与品牌定义、设计、命名、制造、营销等诸多环节,从而产品可以出现“千车万面”甚至“一车多面”,打造连接“人、车、企”的新生态模式,营造品牌建设与用户需求产生共鸣的良好局面。
另外,拥抱年轻一代,就要知道新一代年轻人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关注什么样的车。
民族汽车品牌要积极努力成为最懂年轻人的品牌。
品牌和产品建设要真正走进年轻用户的使用场景,与年轻用户产生共鸣,激发年轻人对品牌的认同感,真正“出圈”。
当然,我们也要给予民族汽车品牌一定的耐心和宽容,客观公正地看待品牌提升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鼓励民族汽车企业做好品牌提升工作。
中汽中心深入落实国有央企责任与担当,联合重点企业启动“民族汽车品牌向上计划”,持续研究民族汽车品牌提升体系和路径,助力汽车高质量发展汽车工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相关文章
05-18
05-27
05-27
05-17
05-18
05-27
05-16
05-27
05-27
05-27
最新文章
工信部将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两个机会不容错过
续航300公里的比亚迪秦EV电动版或将于3月上市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前11个月自主品牌出口下降9.3%
蜂巢能源常州工厂一期工程已投产,探路者车规级AI动力电池工厂
奥迪首款量产纯电动SUV e-tron正式亮相,续航400公里,明年进入中国
2024年,特斯拉电动汽车全球分离器使用量将达到3.4亿平方米
极氪汽车重启美股IPO,目标估值51.3亿美元
江淮iEV6S消息曝光 将于今年4月25日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