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研究院党委书记于凯:坚定看好新能源产业前景
05-16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汽车论坛上,全国政协、科技部副主席部长介绍了万钢的研究、发展和未来电动汽车在中国的前景。
万钢指出,未来五年将努力将电池能量密度提高一倍,并将制造成本再降低50%。
电驱动基础部件电子器件、电磁干扰研究、防护与安全等也是“十三五”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中国汽车的发展是中国工业发展的骄傲也是对中国汽车工业的挑战。
2008年,中国汽车保有量超过1.37亿辆,石油消费总量达到5.2亿吨,其中进口3.1亿吨。
与此同时,中国城市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万钢认为,汽车工业应该在这方面做出贡献。
1.3亿辆汽车相当于每10人拥有一辆汽车。
在德国,现在每十人就有七辆汽车,在美国,有八辆汽车,甚至很快就会达到九辆汽车,也就是说,人民生活中对汽车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
但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汽车,如何走上产业、环境、能源协调发展的进程并朝这个方向前进,是我们现在应该讨论的问题。
这对汽车行业来说是机遇,对中国汽车来说也是挑战。
如果我们抓住机遇、战胜挑战,我们的发展方向依然充满活力。
调整能源结构保障汽车能源供应 万钢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能源结构调整。
我国在风电、太阳能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在加强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建立了全球最大的风电储输示范工程,将间歇发电变为连续发电。
2018年,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为GW,光伏累计装机容量为43GW,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为0.5TWh,均位居全球第一。
但如果按照中国在巴黎峰会上的承诺,也就是说到今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总量的20%,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把这些“世界第一”翻三倍,这是我们的目标。
挑战与机遇。
万钢估计,目前中国运营的50万辆电动汽车,所用电量还不到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总量的3%。
在万钢看来,能源结构的变化为中国汽车发展和汽车能源供应提供了保障。
从世界各国汽车能源消耗法规的变化来看,能源消耗正在快速下降。
根据中国政府的要求,新能源年消耗量必须达到4.5L至5L之间,新能源用量必须达到4.5L以下。
中国每年需要削减的数额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是相当大的。
同时,随着欧6排放的实施,北京目前与京6排放,还有差距。
中国汽车工业还需要在能源消耗和排放方面做出巨大努力。
在测试过程中,欧洲已经从静态测试、动态测试转向高度动态测试。
日本新的试验条件从12次加速、12次减速增加到26次加速、26次减速。
中国政府还委托中国汽车技术中心研究和测试相应的演进技术。
测试方法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加速频率增加,振荡强度加大,工作时间加快。
新能源汽车采用电??机驱动、怠速熄火、自动能量回收等,具有节能减排的先天优势。
无论能源、环保的发展,还是汽车产业本身,都指向新能源的发展道路。
“三纵三横”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技术路线十多年前研究新能源汽车时就对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做了规划,确定了未来的关键技术和技术发展。
关键总成,以及关键型号动力系统。
我们把动力系统称为主要核心技术,由电池和管理系统、电机和驱动系统、多能源系统以及混合动力发动机和燃料电池发动机组成。
这些关键技术被排列在3条技术路线上的一条关键技术线上。
,就是我们所说的“三纵三横”排列。
从目前来看,混合动力正在从过去的重混向插电式、增程型发展,发电机将成为发电系统。
燃料电池也出现在两个方向。
一种采用燃料电池作为主要动力,另一种采用燃料电池作为增程电电混合动力源。
这三条路线最终成为一条由电机驱动并由发电和存储系统组成的路线。
它的发展可以集中最大的力量攻克最关键的技术。
政府还必须加强基础设施的应用、科研激励、标准检测、法律法规的推动等。
在这样的体系下,最重要的是基础研究。
电动汽车最重要的就是动力电池。
在科研方面,从基础开始,大力研究交换膜交换机理、纳米技术的应用、整个电池失效原理和温度场分布,并在电池成组技术和控制。
技术也得到了投资。
正是这些投资支撑了中国动力电池的发展。
与去年同期相比,电池的单位能量密度增加了一倍。
同时,制造成本降低了50%。
未来,我们将加强基础技术研究,不断凝聚发展过程中的科学问题,寻找科学的解决方案,解决共性关键技术问题。
万钢提出,未来五年将努力将电池单位能量密度提高一倍,制造成本降低50%。
当成本达到1元以上,成本降至1元以下时,新能源汽车将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在驱动电机方面,根据不同阶段攻克了不同的关键技术。
例如,启停发电机现在基本上已投入串联使用。
混合动力发电机得到了很好的推广,特别是在公交车上。
尤其是最近双电机驱动的发展更贴近人们的需求。
电驱动的最大特点是零速时具有最大扭矩,有利于起步加速,但二次加速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有公司开发了双电机直驱系统,具有低速大扭矩的变化,还有二次加速。
万钢毫不掩饰地说:“我们在电力驱动的基础部件方面还存在短板,比如电力电子、电磁干扰研究、防护和安全等,我们必须继续加强这一点。
”这是我们“十三五”时期要做的事情。
“电动车时代有必要有发动机吗?” 万钢认为,我们不仅需要而且还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小型化、轻量化、电子化发动机将成为发动机的未来。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仍然需要特殊的增程器和特殊的发动机。
我们应该在这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比如通过混合动力、涡轮增压等方式减小发动机的排量和尺寸,增加了电机的布置空间,在长距离行驶时发挥更大的作用。
发动机和电机之间的配合非常重要。
增程型号配有发电机。
这个发电机如何跟上电池的响应速度呢?这需要更平滑的动态。
经过专家讨论,清洁、高效、小型、轻量化的发动机将是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也开发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
最低要求是50公里。
中国汽车工业大多采用70公里或75公里。
这是因为多年来我们观察到了很多电动汽车。
结论是,约75%的汽车行驶里程小于50公里,90%的汽车行驶里程小于75公里。
如果能够每天充电,90%以上的插电式汽车都可以实现纯电动化,实现城市零排放。
这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国品牌汽车也涌现出一些优秀产品,如北汽、比亚迪、江淮等新能源汽车。
这些汽车现在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主要原因是它在性价比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当然,我们还是要在高端车型上下功夫。
燃料电池也正在进入市场。
与纯电动汽车相比,燃料电池的市场化之路可能更长,需要更多等待。
自2008年开发出第一个燃料电池以来,研究一直在持续进行。
首先是由大学组织和发展,然后逐渐进入企业。
去年,上汽集团完成了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从南到北、从低地到高地、一路延伸到青藏高原的试运行。
燃料电池汽车也逐渐进入市场。
目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仍然存在一定的排放。
未来可以采用燃料电池来弥补这一缺陷。
我们把这些技术整合到一个发展方向上,让创新投入更加集中、高效。
在谈到电动汽车的安全性时,万钢认为,安全是电动汽车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应在这方面下大力气。
在电池安全方面,整个集团的安全,布局的安全,一旦发生事故,必须保证电动汽车的安全。
另外,互联网时代的安全应该是最新的技术,就是全程实时控制。
所有公交终端均处于全时监控状态,即所有公交车运行过程中,每节电池都受到监控。
如果出现过热现象,会自动发出警报。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安全。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时代汽车行驶高度的安全。
另一个发展是电动汽车、智能电网和车辆网络的集成。
电动汽车不仅作为能源存储终端,甚至可以在能源互联网、车联网、信息互联等方面相互融合。
这为新的商业模式提供了更好的供给。
比如分时租赁,你出门就可以知道有什么类型的车可以租,停车时也可以实时找到电动车,包括充电地点。
这些也是“十三五”规划中要进行的综合研究,并已逐步纳入综合交通体系。
支持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
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的增长情况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经历了公交车运营模式,而后逐渐进入家庭运营模式。
2009年新能源汽车较少,2018年新能源汽车只有0辆,当时我感觉50万辆的目标很难实现。
但去年这一数字达到了37万多辆。
但这里有一件事告诉我们,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不仅仅是研发的问题,更是汽车厂商的问题。
还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对于新能源汽车,取消摇号,取消交通限制,确保优先停车。
只有给予政策支持和全面创新,新能源汽车产业才能真正发展。
截至年底,全球电动汽车产量突破1万辆,全球16个EVI成员国全部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投资。
“我有幸参加了今年巴黎气候峰会的能源使命联合行动计划。
我们将与20多个国家合作,在未来五年内将清洁能源的投资翻一番。
所以这也将作为我们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也是未来能源任务研发的重点。
”万钢说。
同时,中国开展新能源汽车研发国际合作,建立了中德电动汽车研究中心,还拥有中美清洁汽车联盟。
最大的特点是所谓“2”模式,形成中外产学研结合,推动基础研究、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合力。
“我很高兴看到中国汽车企业和国际汽车企业正在融合。
去年我花了一段时间亲自驾驶了戴姆勒奔驰和比亚迪联合开发的汽车。
这样的联合开发的汽车也得到了所有的政策优惠。
我们已经多次万钢表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是开放的,在中国市场将受到平等对待。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国际化。
作为一个行业,未来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核心技术研发需要继续深入,电池、电机、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发展要持续加强。
车辆能力、集成能力,特别是安全性仍然需要我们用新技术、新形式来提升。
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市场需求十分旺盛。
要牢牢把握汽车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发展方向,不断创新汽车市场商业模式。
电动汽车是中国的朝阳产业,前景广阔。
这是一个承载着责任和使命的产业,也是未来技术创新的重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相关文章
05-27
05-17
05-16
05-17
05-27
05-18
05-27
最新文章
工信部将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两个机会不容错过
续航300公里的比亚迪秦EV电动版或将于3月上市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前11个月自主品牌出口下降9.3%
蜂巢能源常州工厂一期工程已投产,探路者车规级AI动力电池工厂
奥迪首款量产纯电动SUV e-tron正式亮相,续航400公里,明年进入中国
2024年,特斯拉电动汽车全球分离器使用量将达到3.4亿平方米
极氪汽车重启美股IPO,目标估值51.3亿美元
江淮iEV6S消息曝光 将于今年4月25日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