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轴六轮福特Bronco 6x6卡车渲染图曝光
05-16
【报道】多年来,汽车电池材料一直使用稀有且相对昂贵的锂。
无论是电池制造商还是汽车制造商都在寻找电池技术的突破。
7月29日,宁德时代召开钠离子电池发布会。
其第一代钠离子电池电芯能量密度达到Wh/kg,为目前全球最高。
分析师人士表示,这仍远远落后于目前三元锂电池Wh/kg和磷酸铁锂Wh/kg的能量密度水平,而成本等细节在短短几分钟的发布会上完全没有提及。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钠离子电池在低温性能、快充和环境适应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与锂离子电池兼容、互补。
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在室温下充电15分钟即可达到80%电量。
在-20℃的低温环境下,仍有90%以上的放电保持率。
同时,系统集成效率也可以达到80%以上。
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已超过国家动力电池标准的安全要求。
总体而言,第一代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略低于目前的磷酸铁锂电池,但在低温性能和快速充电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尤其是在高寒地区和大功率应用场景。
材料体系方面,宁德时代第一代钠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为普鲁士白、层状氧化物、用于电荷重排的块体结构以及一些表面修饰。
正极材料为改性硬碳。
比容量mah/g,电解液为新型电解液,制造工艺设备与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兼容。
在电池系统集成方面,宁德时代还开发了AB电池解决方案,与锂离子电池集成共享。
它可以将钠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同时集成到同一电池系统中,并将两种电池按一定比例组合在一起。
混合搭配、串联、并联、排列集成。
宁德时代已开始钠离子电池产业布局,计划2020年形成基础产业链,第二代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将超过Wh/kg。
从政策层面看,7月23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在新能源存储发展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加快开展钠盐等技术规模化试验示范。
-离子电池。
此前,宁德时代在年度股东大会上表示,钠离子电池项目正在通过成立的21C实验室进行前瞻性技术研究,目前正在推进包括全固态、锂空气、重金属等新技术布局-无电池、钠离子等。
钠离子电池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但与锂电池相比进展相对缓慢。
大约在这个时候,学术界开始关注钠离子电池的研究和开发。
2007年,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开始进入商业化进程。
现在仍处于工业化的早期阶段。
钠离子电池不需要稀缺资源,也不需要稀有锂盐来制造正极;普通盐就够了。
高性能阳极可由褐煤、木材和其他生物质制成。
生产过程中也不需要钴或类似的稀有金属。
钠离子化合物价格稳定且较低,约为人民币/吨,约为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的1/50。
中科海纳数据显示,钠离子电池的BOM成本比锂电池低30%左右,电化学性能相对稳定、安全。
锂和钠这两种金属具有非常相似的化学性质。
与较为稀有的锂相比,钠具有原料丰富、易得、安全性高、价格低廉等优点。
钠离子电池的工艺技术也与锂离子电池类似,可以作为参考。
因此,钠离子电池被认为是一种有前途的下一代电化学储能技术。
开元证券研究所新能源团队指出,钠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约为锂离子电池的65%,能量密度比锂离子电池低20%。
较低的循环次数和能量密度决定了钠离子电池无法应用于电动汽车、手机电池等领域。
与锂电池相比,钠离子电池的优点是成本更低、安全性更高。
也有观点认为,基于钠离子电池的特性,看好钠离子电池在储能方面的应用。
该技术有望在储能、工程机械、通信基站、两轮车等能量密度要求较低的场景得到落地应用。
商业化将补充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等成熟的储能技术。
在应用前景方面,广发证券预计国内钠离子电池潜在应用场景年需求量为GWh。
如果按照磷酸铁锂的价格计算,将有1亿元左右的市场空间。
尽管钠离子电池已得到市场和众多机构的认可,但仍难以取代锂电池。
钠离子电池仍存在能量密度低、循环寿命短等缺点。
目前,动力电池很难满足续航里程要求,且竞争力不及锂离子电池。
目前钠离子电池的循环次数最高,明显低于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电池。
预计未来会进一步改善。
产业链尚不完善,产品性能、成本控制和适配应用场景有待进一步完善。
测试。
除了宁德时代之外,国内布局钠离子电池的企业还包括拥有钠离子电池专利储备的欣旺达;全球首个1MWh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中科海纳正式投运;华阳股份已入股中科海纳,拟分别投资1万元、1万元建设吨钠离子电池正极、负极材料项目;格林美成立专门团队研发钠离子电池关键技术;鹏辉能源目前从事钠离子电池的研发。
从试制到量产的过程中有很多技术。
总而言之,宁德时代的进入将推动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进程,并有望成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技术补充。
如果未来锂资源供应短缺,可以作为实现大规模应用的选择。
曾毓群表示,有人在讨论电池的化学体系很难创新,只能在物理结构上做一些改进。
我们相信电化学的世界就像一个能量魔方,未知的远大于已知的。
我们不断地探索奥秘,利用高通量的计算平台、对原理的深刻理解、先进的算法和强大的计算能力来寻找各种物质基因的结合点。
开发各自优势的化学材料和系统,满足多样化、复杂的电池市场应用场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相关文章
05-16
05-18
05-16
05-27
05-16
05-18
05-27
05-18
最新文章
工信部将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两个机会不容错过
续航300公里的比亚迪秦EV电动版或将于3月上市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前11个月自主品牌出口下降9.3%
蜂巢能源常州工厂一期工程已投产,探路者车规级AI动力电池工厂
奥迪首款量产纯电动SUV e-tron正式亮相,续航400公里,明年进入中国
2024年,特斯拉电动汽车全球分离器使用量将达到3.4亿平方米
极氪汽车重启美股IPO,目标估值51.3亿美元
江淮iEV6S消息曝光 将于今年4月25日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