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载1.3T发动机的新款菲亚特Strada发布预览图
05-16
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的战略发展方向,逐步替代汽油车的前景日益明朗。
德国大众尾气排放“作弊”事件曝光后,这一进程将加速。
虽然具体的技术路线选择还不确定,但最终的方向是电力驱动,无论是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汽车还是氢燃料电池汽车。
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最大的区别在于电池取代了油箱。
动力电池组件不仅重,而且需要特别防范摩擦、碰撞、刺穿、进水等安全风险。
因此,从头开始设计以电池安全和效率为中心的新型电动汽车平台是全球新能源汽车制造的总体趋势。
对于目前已经出现的标杆车型——特斯拉 Model S、Model X 和日产 Leaf 来说,情况就是如此。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正驶入“快车道”。
今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已超越美国。
从增长势头来看,年产量很可能接近甚至超过30万辆,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在增速明显放缓的汽车行业中,新能源汽车无疑是当下最大的亮点。
然而,尽管形势一片大好,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一些隐忧却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有成为“填池”造车游戏的趋势。
什么叫“填池”造车?新能源汽车中,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技术难度最高。
目前国内车企尚未推出商业应用车型。
技术难度大的插电式车辆并不多。
因此,我国新能源车型大多集中。
在纯电动汽车中。
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完全从头开始造车的全正向开发车型,第二类是对现有汽油车型“后门”,但对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进行正向设计的半正向开发车型。
第三类是零前进开发车型,将现有汽油车型上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去掉,然后想办法填充动力电池。
这第三类属于“填池”造车。
从数量上看,全正向开发模式很少,半正向开发模式也不多。
相反,“以新换旧”的零远期开发模式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事实上,一些插电式车型也有造车“填池”的迹象,但只是因为难度较大、补贴较少、车型较少。
从表面上看,“填池”打造新能源汽车是一条快捷途径,可以快速带动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相关产业链,效果非常明显。
但从更深层的角度来看,通过推倒重来、急功近利的“填池”造车方式,很可能是一条不可能的路,而且在现实中风险极大。
造车“填池”最大的风险就是安全。
所有车辆设计的首要原则是安全。
汽油车平台的动力系统以内燃机和变速箱为中心。
从设计之初就没有考虑安装非常重的动力电池。
如果新能源汽车基于汽油车平台打造,安全性还能和原车型一样吗?例如,部分汽油车型配备两三百公斤重的动力电池后,制动系统没有相应升级,制动距离明显长于行业平均水平,增加了安全风险。
再比如,线束装配等在传统汽车制造质量体系中并不突出的问题,已经达到了需要重视的程度。
从网络论坛上的“曝光”和“投诉”帖子来看,新能源汽车因插头松动而在行驶中突然断电的现象绝非孤例。
好在大部分车主都有心理准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重大事故。
造车“填池”的第二大风险是浪费发展机会。
传统汽车的“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多年来一直是矗立在自主品牌车企面前的“三座大山”。
但新能源汽车使用电机,取消变速箱。
底盘放置动力电池,更容易调整重量,以前的高准入门槛基本消除。
这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实现了许多可以挑战传统汽车的关键技术突破,例如特斯拉Model S的电池管理系统、数字双电机全轮驱动、自动驾驶功能等。
BMW i3的碳纤维可以在高压下直接粘合。
物质身体。
但“填池”造车,基本没有技术突破的机会。
这是因为“填池”造车既不是正向发展,也不是“逆向”发展。
它本质上只是汽油车的电气化改造。
在“恨铁不成钢”的背景下,难怪国内消费者将长期以来对自主品牌汽油车“山寨”、“低质”的刻板印象移植到了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上预订。
归根到底,汽车制造“填池”,关系到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的一个方向性问题: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新能源汽车是一个与传统汽车制造没有任何障碍的“扁平化”“新世界”。
只有掌握电池、电控、电机、轻量化车身等关键新技术,并通过工业设计标准的企业才能成功。
终于。
在特斯拉主流价格车型Model 3、日产Leaf增程式版将于2020年上市、苹果“航母”级汽车迫在眉睫的关键时刻,国内车企正忙着“填池”造车、造车。
挥霍金钱。
以中国汽车人的雄心和匠心,承载“中国创造”梦想的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何时实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有按照续航里程高额补贴汽车厂商的产业政策,原来的作业只需修改一下就可以作为新作业上交。
60分就能拿到补贴,何必这么麻烦呢?脑力追分?更大的风险是安全。
在北京、上海等实行摇号、限行、拍卖的城市,当越来越多的中产消费者因燃眉之急不得不购买新能源汽车时,可能会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质量事故。
,该怎么办?安全都没有保障,何谈发展?如果中产阶级对国产新能源汽车失去信心,甚至动摇对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信心,我们不仅会质疑中国汽车产业能否打好“翻身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相关文章
05-27
05-23
05-27
05-18
05-27
最新文章
工信部将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两个机会不容错过
续航300公里的比亚迪秦EV电动版或将于3月上市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前11个月自主品牌出口下降9.3%
蜂巢能源常州工厂一期工程已投产,探路者车规级AI动力电池工厂
奥迪首款量产纯电动SUV e-tron正式亮相,续航400公里,明年进入中国
2024年,特斯拉电动汽车全球分离器使用量将达到3.4亿平方米
极氪汽车重启美股IPO,目标估值51.3亿美元
江淮iEV6S消息曝光 将于今年4月25日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