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上市 起亚确认将推出EV9
05-18
在发展放缓,甚至出现骗补贴等怪异现象的同时,家电、IT等圈外企业却想涌入,分一杯羹。
中长期来看,随着补贴减免制度的实施,用相关企业拿着大笔补贴抢着进入的想法来解释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热度不减,显然过于简单化。
在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辉煌成绩的背景下,虽然前三季度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依然保持高速发展,但产销量和产销量总量的增长似乎并不明显。
以满足期望。
甚至有人开始担心国家中长期规划的新能源汽车战略发展目标能否如期完成。
在出现发展放缓甚至骗补贴等奇怪现象的同时,家电、IT等圈外企业也想蜂拥而入,分一杯羹。
中长期来看,随着补贴减免制度的实施,用相关企业拿着大笔补贴抢着进入的想法来解释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热度不减,显然过于简单化。
必须承认,一些企业看到新能源行业长期发展的良好预期,决心进入该领域。
高补贴并不是他们的期望。
模糊的政策导致企业士气不稳定。
近年来,相关监管部门出台的新能源汽车政策多如牛毛。
仅以专业网站统计的今年发布的新能源汽车政策为例。
政策多达30项,其中促进政策7项、行业标准化政策8项、充电设施政策4项、企业名录相关政策5项。
6项行业管理政策。
诸多管理政策意味着行业正在快速发展且不断变化。
尤其是今年,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由起步阶段转向加速阶段的关键时期,相关管理政策、规范和支持不可或缺。
但如果其中一些政策含糊或摇摆不定,作为主要生产主体的相关新能源汽车企业将无法适应。
这也与上述新能源汽车行业增速放缓密切相关。
例如,2019年6月发布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规定,自2020年7月10日起,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投资项目的投资总额和生产规模不再受《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相关最低要求的限制,可由投资主体自行决定。
,只要生产出纯电动汽车。
不过,在此次管理规定以及今年发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中,要求相关申请企业具备生产新能源汽车所必需的设计开发能力、生产能力、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售后服务能力。
产品。
以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即准入门槛要求。
这迫使一些有投资能力的社会资金只能寻找相对成熟的标的,改变了政策制定者在新能源行业引入“鲶鱼效应”的初衷。
关于今年出台的一些相关政策,如乘用车用三元动力锂电池推迟列入目录、实施符合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的企业目录、目录审核等新能源汽车推荐车型的审核、骗取政府补贴的企业审查等,这让圈内企业和圈外资金不敢轻举妄动,无意中导致一些企业的生产进度放缓,部分资金投入不再活跃。
企业支持要注重市场竞争。
为了培育和推动新能源汽车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和社会各级前期投入大量资源和资金,也是可以理解的,适当的政府补贴也是必要的。
但当补贴成为相关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成为一些企业变相的盈利“策略”时,这种补贴只能在短期内发挥一定的作用。
从中长期来看,相关企业研发能力的培育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特别是在没有任何补贴的情况下充分立足市场的能力的形成,是政策制定者需要认真研究和研究的。
注意。
方向。
比如《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的实施,直接将其与其配套新能源汽车产品目录挂钩,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国内自主动力电池产业。
但从汽车配套装备的全球化性质来看,传统汽车行业长期以来实行的国际配套惯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无法打破。
自我保护最糟糕的结果就是,真正到了国际市场竞争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突然发现我们的动力电池技术不符合市场要求。
再比如不久前刚刚发布的《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计算企业燃料消耗积分和新能源汽车积分时,若《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办法》规定的纯电动汽车按5倍乘数纳入核算基数,并达到一定的纯电动范围,可采用混合动力汽车计入核算的管理办法三倍乘数基数保持不变,这将过度利好已经具备相当能力的新能源汽车厂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惠及其他不生产或生产较少新能源汽车的企业。
厂家的利益受到过度损害。
最终可能的结果是,受益厂商的产品不一定整体优秀,但获得了超额回报。
一旦进入没有补贴的纯粹市场竞争,这种效益可能会迅速缩小甚至消失,达不到支持企业进步的真正目的。
与此相对应的是,近期一些家电企业试图卷土重来,从新能源进军汽车产业链。
这些在家电领域经历过相对充分市场竞争的企业,并不一定是为了大量补贴而来。
真正吸引他们的可能是一些家电企业已经具备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空间以及光伏电一体化的发展空间。
技术。
他们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未来的看法值得业内企业深入思考。
非汽车企业仍然跃跃欲试。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犹豫不决的这段时期,行业外的家电、IT企业依然充满信心。
中国行业报记者观察,继10年前国内家电企业掀起轰轰烈烈的造车运动但失败后,以格力电器为首的家电企业今年卷土重来。
但这一次他们的目标不再是传统汽车行业,而是将投资重点放在了连业内人士都没有充分探索的新能源领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相关文章
05-18
05-18
05-27
05-27
05-27
05-23
05-27
05-27
05-27
05-18
最新文章
工信部将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两个机会不容错过
续航300公里的比亚迪秦EV电动版或将于3月上市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前11个月自主品牌出口下降9.3%
蜂巢能源常州工厂一期工程已投产,探路者车规级AI动力电池工厂
奥迪首款量产纯电动SUV e-tron正式亮相,续航400公里,明年进入中国
2024年,特斯拉电动汽车全球分离器使用量将达到3.4亿平方米
极氪汽车重启美股IPO,目标估值51.3亿美元
江淮iEV6S消息曝光 将于今年4月25日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