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首度回应延迟交车质疑称蔚来不会外包生产资质
05-27
4月19日,笔者作为一名普通新能源汽车消费者代表,参加了“第一电动”组织的“新能源汽车创新论坛”论坛上,来自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的新能源汽车发展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和消费者齐聚一堂,阐述了他们对新能源发展的想法和建议。
特别是,北京理工大学的孙逢春副校长和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发展促进中心主任牛金明分别从以下角度介绍了北京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相关政策介绍和具体考虑。
政策制定者和政策执行者,回应了消费者最关心、也是笔者最大疑惑的两个问题,即“北京为什么只接受纯电动汽车”和“北京为什么有车企目录和产品”。
经过这些关于专家、学者和政府的人士式解释,笔者对北京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概念,对北京市政府的考虑以及各企业的意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关于新能源的发展。
对汽车的规划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但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新的疑点。
王忍参加第一电动网“新能源汽车创新论坛”。
在参加论坛之前,笔者曾经向身边一些对新能源汽车有不同程度了解的朋友提出了一个问题:“您对于购买新能源汽车还有哪些疑虑?” ”,答案五花八门,但概括起来就是三点:一是充电桩或充电站少;二是充电桩或充电站少。
二是新能源汽车价格昂贵,行驶里程短,充电时间长,性价比不高;第三,技术尚未成熟,服务尚未到位,未来发展不明朗。
这简单的三个质疑,其实代表了一种不信任,也针对的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三极:政府、车企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其他参与者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吸引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打造健康成熟的市场,让新能源成为概念,融入每个人的生活。
简单来说,首先,政府的角色应该如何定位?北京市政府能为消费者提供多少优惠和便利条件来支持新能源汽车?其政策稳定性如何、执行力如何?其次,面对新能源市场,车企该怎么办?如何提高补贴资金的利用率,有效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使用成本和时间成本。
最后,还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其他参与者,包括研究学者如何在政策层面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多参考和依据,汽车销售商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更贴心的服务。
充电设施供应商如何打通与物业部门的关系,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如何有效整合,形成整体合力。
“向政府提问”关键词:透明度 在“新能源汽车创新论坛”上,笔者虽然获得了宝贵的提问机会,但由于时间限制,很多观点难以准确表达。
种种疑问中,我首先想问的是政府新能源汽车管理及其他相关部门的“透明度”问题。
具体来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决策的透明度。
本次论坛上,孙逢春和副校长详细介绍了北京相关新能源政策的制定和出台过程。
笔者深刻体会到决策部门考虑的复杂性和复杂性。
政策的出台需要考虑方方面面,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考虑。
政策制定者考虑的问题绝非消费者想象的那么简单。
但这个过程可以更加透明吗?当消费者有疑虑时,相关政府部门能否亲自给出解释,或者能否通过专家、学者之口详细说明政策制定的过程。
谣言只有智者才能阻止,而智者首先必须了解事实。
因此,笔者建议北京市有关部门可以提高决策透明度,在一定范围内及时向社会公开新能源汽车的准入、评价等方面及进展情况,通过各种媒体让关心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了解政府的考虑、尽快回应消费者的担忧,拉近政府部门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让决策者的态度不再含糊,他们与消费者的距离不再遥远。
二是政策执行的透明度。
众所周知,北京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辅助政策,例如在北京建设公共充电桩。
北京市科委推介了北京6家整车企业和北京市首批6家大型房地产开发商。
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新能源客车自助充电设施建设。
这些利好政策考虑到了消费者的需求,给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来了一线希望。
但我想问的是,这些好政策将如何落实,是否有时间表,由哪个部门牵头落实,这些信息能否及时公布。
特别是公共充电桩建设进度、哪些充电桩在建、何时投入使用、充电价格如何确定、充电时是否仍收费等问题,应予以公布尽快地。
只有把政策落到实处,而不是“只闻楼梯声,不见人下来”,地图上密集建设的充电桩才能真正成为北京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金钥匙。
三是反馈整改的透明度。
新能源汽车作为新的发展领域,任何决策都很难百分百正确,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那么,在决策和实施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恰当的政策或者有局限性的政策,如何修改就应该尽快提上议程并公开。
比如,消费者关心的老问题“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能否进入北京?”能否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的前提下进行一些微调?对于有充电条件的消费者,允许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动力汽车。
再比如,根据北京市摇号政策的相关规定,一旦获得新能源汽车购买资格,必须在6个月内购买车辆,否则配额无效。
目前,北京市场仅允许购买7款车型。
虽然6月和9月将公布一批车型,但第一批和第二批抽奖中奖者已经面临着抽奖资格即将到期的风险。
有关部门可以这样做吗?我们会关注情况,适当延长购买期限等。
“问企业” 关键词:成本 作为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各大车企,这是我想问的第二个目标:什么样的电动车消费者需要什么车辆?我想不同的收入水平和需求会有不同的答案。
比如安全、里程、质量、便利、空间等,这些要求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成本”。
这个成本包括购买成本和使用成本。
就购买成本而言,就是价格问题。
目前,普通消费者对价格问题非常敏感,尤其是一些改装汽油车。
纯电动版和汽油版的差价往往达到数万甚至10万元以上。
即使享受国家和北京市政府的双重补贴,价格仍然相对昂贵。
远远超出了普通消费者的接受水平。
电动汽车要想不沦为富人的玩具,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就必须弄清楚消费者能接受的价格和必须具备的行驶里程。
从价格上来说,虽然纯电动汽车的使用成本比汽油车低,但纯电动汽车的品质却远不如同价位的汽油车。
要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纯电动汽车必须不断改进。
性价比应该更有竞争力。
尤其是一些续航里程较高、已经满足消费者基本需求的电动汽车,不应该在推广阶段成为企业高额利润的来源。
相反,他们应该充分利用价格武器,锁定消费者可以接受的价格范围并尽快推出。
有竞争力的产品。
就里程而言,虽然统计显示80%的消费者日常行驶里程不超过公里,但10公里左右的续航里程是最经济的里程。
然而,统计数据很难衡量消费者的内在规模。
随着城市不断扩张,新能源汽车不应该仅仅成为代步车,而是需要承担周末出行和中距离出行,这就要求续航里程要进入更高的范围。
从使用成本来看,既有经济成本,也有时间成本。
目前,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收费、价格是多少。
目前,不少新能源汽车消费者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无法安装充电桩,与业主协调遇到诸多困难。
作为车企,我们能否调动相关资源来帮助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在使用过程中,能否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当电动车出现问题时,能够高效、快速地提供拖车、维修、运输等服务。
未来消费者购买新车时,能否合理计算二手车残值,降低重置成本,应该成为车企应该考虑的问题。
问“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其他参与者”关键词: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除了车企之外,参与者还有很多,包括行业研究机构和学者,还有电池、充电服务提供商等包括保险、金融、销售行业等,那么这些参与者应该如何参与新能源汽车市场,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呢?笔者还有一些问题想请教。
首先,对于研究机构和学者来说,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方向是什么?如何有效消除地方保护主义门槛?如何提高补贴资金使用效益?是否能够对现有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更科学的判断?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哪一种更适合中国纯电动汽车的发展方向?新能源汽车租赁能否成为启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要手段、如何打造更加合理的盈利模式等,不仅是消费者关心的问题,也代表了我们的期待。
其次,对于充电服务商来说,能否拿出一站式解决方案,定制化解决充电后顾之忧?私人充电桩共享能否协调一致,为消费者、开发商、车企等创造共赢?哪种电池发展模式能够持续提高电池容量和密度、降低成本、延长使用时间、提高安全系数?最后,保险业能否制定专门针对新能源汽车的保险服务方案,降低购买保险的成本,特别是推出动力电池专属保险,减少消费者的顾虑?金融玩家能否为消费者和车企提供更好的服务?合理的金融贷款服务可以发挥金融杠杆作用,共同促进汽车产业的发展;对于卖家来说,如何从被动的“叔叔式”服务转变为“保姆式”贴心服务,如何利用好互联网和大数据工具,并快速响应,为消费者创造更好的消费体验等……,应该成为大家共同思考的问题。
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问题是助产士,它们可以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这些关于新能源汽车的问题是笔者的一些个人想法。
我也希望这些问题能够激发更多的想法,引发政府的思考。
车企、相关从业者和消费者共同思考,大胆提出问题,推动相关各方不断解决问题,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不断发展,实现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的战略构想,有效节约能源,降低能耗。
排,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相关文章
05-27
05-18
05-18
05-18
05-18
05-18
05-27
05-16
05-27
05-18
05-27
最新文章
工信部将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两个机会不容错过
续航300公里的比亚迪秦EV电动版或将于3月上市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前11个月自主品牌出口下降9.3%
蜂巢能源常州工厂一期工程已投产,探路者车规级AI动力电池工厂
奥迪首款量产纯电动SUV e-tron正式亮相,续航400公里,明年进入中国
2024年,特斯拉电动汽车全球分离器使用量将达到3.4亿平方米
极氪汽车重启美股IPO,目标估值51.3亿美元
江淮iEV6S消息曝光 将于今年4月25日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