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沃卡车瑞典工厂暂时停产并暂时裁员2万人
05-16
【报告】在全球变化和中国“双碳目标”下,汽车供应链日益成为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和新进入者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
,不仅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还关系到汽车产业的升级转型。
与此同时,在全球减碳行动的推动下,汽车供应链脱碳正成为继供应链安全之后影响供应链变革的又一重要因素。
在此背景下,中国电动车百人会第三届全球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10月11日在南京开幕。
中国电动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阐述了对下一步的看法。
高层论坛舞台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方向的思考。
他指出,在全球汽车电动化进程中,中国汽车工业率先迈出了第一步,取得了一定的先发优势。
如果夸张地说,全球汽车革命实际上源于中国汽车工业的电气化。
目前,新能源汽车正从发展初级阶段转向中高级发展阶段。
他们正在从电气化1.0时代迈入以互联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2.0时代。
我们必须以强大的零部件产业支撑汽车强国,改写空洞的技术概念。
变化的历史。
首先,您如何看待汽车电动化与“双碳”的关系?陈清泰表示,碳达峰思想和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实现目标的时间表。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道路交通清洁化转型面临较大压力,主要是发达国家汽车保有量趋于稳定,而我国汽车保有量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增长期。
我国道路交通部门是第三大碳排放源,约占碳排放总量的10%。
大多数其他高耗能行业已经达到或接近达到碳排放峰值,但汽车数量仍在快速增长。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2004年至2018年,我国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5.8亿吨,其中5.1亿吨来自道路运输,占增量总量的88%。
其背后的原因是,近十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5.8亿吨。
乘用车保有量增长了5%,增长了5倍多,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处于增长期,减排压力将加大。
事实上,我国道路交通发展正处于重要的十字路口。
2018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2.7亿辆,每千人仅拥有一辆汽车。
美国排名世界第一,人口1000人。
人口密度非常高的日本,拥有1万辆汽车,但人均GDP却相当于1万美元。
马来西亚有10,000辆汽车,俄罗斯有10,000辆汽车,巴西有1,000辆汽车。
从全球发展历史来看,随着人均GDP的增长,个人出行机动化的消费趋势高度相似。
我国人均GDP还在逐年增长,汽车保有量总量有翻倍的前景。
陈清泰认为,如果新车保有量仍然以燃油车为主,将会造成巨大的灾难。
如果新车全部是零排放或超低排放汽车,现有汽车更新时逐步转向电动化,那么就有可能实现道路交通排放目标。
为此,我国汽车的电动化进程必须快于其他国家,即必须按照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时间表制定道路交通“双碳”时间表,并采取相应措施并采取措施推动其实现。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汽车的电动化必须以绿色能源为基础。
目前,我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状况良好。
然而,电动汽车要补充这些间歇性的可再生能源,涉及到能源系统与交通系统的连接,以及技术创新的支撑和基础。
设施的保障还涉及到标准、法规等的规范,而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未雨绸缪,按照我国实现的时间节点进行规划、部署、协调。
碳达峰与碳中和。
其次,芯片供应减少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在全球汽车电动化进程中,我国汽车工业凭借先发优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然而,这只是汽车革命的上半场。
下半年以高新技术为主。
互联网化、智能化、数字化。
充满机遇和挑战,其中芯片和操作系统作为数字化的基础,将成为竞争的焦点。
陈清泰强调,中国的芯片企业、软件企业、互联网企业、通信设备企业必须密切关注这一发展趋势,走在前列迎接这一难得的创新发展机遇,与汽车企业融合跨界、优势互补。
形成合力,共同实现汽车强国的宏伟目标。
新冠疫情冲击下,我国在汽车芯片供应链上的短板暴露出来,也成为全球供应链上的短板。
过去30年,全球半导体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
优点是在提高产品性能和降低成本方面实现了不断的跨越。
然而,这种过度集中也造成了某些地区或国家的自然灾害和基础设施问题。
当出现设施障碍或地缘政治摩擦等问题时,全球芯片行业会出现不同规模和持续时间的断供。
今年的疫情凸显了由此带来的风险。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销售国。
我们要总结经验,着眼长远,妥善安排部署。
我国汽车芯片设计起步较晚。
发动机、底盘、车身控制等与汽车安全相关的关键芯片国产化率仅为3%。
同时,车规认证标准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用户对国产芯片的信任度较低。
低的。
然而,我国拥有最大、最具创新性的智能汽车市场,正在推动智能汽车芯片的创新。
国内车企尤其是造车新势力的产品升级换代速度非常快,这就需要芯片的迭代进取。
也很高。
全球各大芯片公司的芯片,以及首批投放市场的型号几乎都是中国品牌。
近年来,我国芯片设计企业快速成长,汽车芯片设计不断取得新突破。
当传统芯片供应链“陷入困境”时,国内车企也加大了选择国内企业研发设计芯片的意愿。
这是令人欣慰的。
是的,国产芯片批量装机后的验证效果非常好,增强了供需双方对国产芯片的信心。
华为、地平线、黑芝麻等一批科技公司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而且迭代速度很快。
有专家表示,中国企业的芯片迭代和进步速度大约是国外企业的两三倍,车企有需求。
其响应速度快、与车企互动能力强等特点可以很好地支撑国内智能汽车持续快速创新的步伐。
陈清泰表示,作为后来者,中国芯片企业在创新发展中遇到了难以突破的障碍,这就是市场进入壁垒,即如何突破芯片市场固化的供需格局。
去年开始的芯片危机期间出现了两种情况。
一是传统芯片供应体系供给不足。
二是目前全球高性能车载计算芯片产业格局尚未固化。
这两个因素为我国新的车用芯片企业打开了大门。
在竞争中崛起的机遇之窗,我们必须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闯入全球芯片供应链。
另一方面,智能汽车的控制系统软件的经济技术价值几乎可以与PC以及后来的智能手机的软件系统相媲美。
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能力、产业规模、创新活跃度均位居第一。
走在世界前列的各新能源汽车企业目前都在独立或与专业软件公司合作开发操作系统。
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打造我国智能汽车操作系统“中国版”奠定了基础。
未来的智能汽车将会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尺寸,但操作系统的程序和动作应该相似或相同,适应不同场景的需求,并能够与多样化的软硬件接口。
开发了适应各类车型的操作系统基础软件。
方向。
目前,智能汽车的操作系统尚未形成统一的格局。
在操作系统统一的过程中,每个公司都有机会竞争并获胜。
开发这样的操作系统是非常困难的。
陈清泰指出,我国是智能网联汽车创新最活跃、用户多元化需求最迫切的国家。
也是工业规模最大、产业链较为完整的国家。
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语音识别等与基础软件相关的方面也不落后。
如果把握好,需求方和供给方都将有条件开发出更适合我国需求的自主可控的中国版智能汽车操作系统。
这个机会不容错过。
第三,汽车强国的底层是零部件强国。
从汽车发展史来看,汽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密切合作的结果。
一般来说,整车企业在技术整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大多来自零部件企业。
燃油汽车时代,我国政府和企业更加关注整车和生产规模。
对研发和零部件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这使得汽车产业规模增大,但留下的技术空心化问题尚未得到根治。
新能源汽车是一个新的开始,它正在改写历史。
我国在电动汽车产业化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在缺乏国外成熟技术可供参考和成熟零部件可供采购的情况下,各大公司都将重点放在研发和零部件上。
其重视程度和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都是空前的。
跨境行业和企业看到机遇大量进入,并与整车企业合作,快速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在电池、电机、充电桩等零部件领域,一批专业化企业快速成长。
例如CATL、国轩、孚能等电池企业,传统电机系统领域的精进动力,混合动力系统领域的科力远,中车研发的IGBT,特来电研发的充电系统,中兴通讯无线充电的发展系统等,供应链的快速建立和水平的快速提升,特别是电池的能量密度在几年内翻了一番,成本逐年下降,安全性逐年提高,保证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保障每年都有新的突破,消费者满意度也逐年提高,顺利度过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酝酿期。
陈清泰表示,我国电动汽车10多年来的发展告诉我们,汽车强国的底层是零部件强国。
如果没有迅速建立起强大的国内供应链,我国的电动汽车产业永远不会是今天的样子。
未来汽车产业链尚未固化,仍处于完善过程中。
未来汽车对传统汽车的颠覆将导致70%以上的传统零部件体系被重构。
未来汽车的新品种改变了汽车零部件的概念和品类。
从动力系统的储能电池、氢燃料电池、电机、电控、功率半导体,到车联网、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涉及的芯片、计算平台、传感器、激光雷达、控制器、执行器硬件、到车辆控制系统、高清地图、车联网、云控制平台、AI算法、语音识别等零部件和软件都成为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价值链也在快速变化,软件将成为未来汽车的基础和核心竞争力。
一些组织预测,软件将占车辆成本系统成本的 15% 增加到 60%。
目前,新零部件的技术壁垒尚未形成,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这给我国零部件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令人欣慰的是,新产业链涉及的信息化、网络化、人工智能等领域都是我国近年来发展良好的领域。
我们要抓住机遇,下大力气,瞄准那些“卡住”的环节,力争一个又一个突破。
在这个过程中,将会成长出一批有实力的新零部件企业,培育更多的小巨头,在开放条件下实现自主可控,为我国汽车产业新零部件奠定基础。
未来汽车所涉及的软硬件系统不是一个行业就能覆盖的,更不是一家公司能够覆盖的。
跨界融合和企业合作是成功的关键。
只有建立稳定、高效的供应链和产业生态,才能夯实基础。
根据。
我们要以零部件强国支撑汽车强国,要不断努力改写技术空心化的历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相关文章
05-16
05-27
05-27
05-16
05-27
05-27
05-27
05-18
05-27
最新文章
工信部将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两个机会不容错过
续航300公里的比亚迪秦EV电动版或将于3月上市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前11个月自主品牌出口下降9.3%
蜂巢能源常州工厂一期工程已投产,探路者车规级AI动力电池工厂
奥迪首款量产纯电动SUV e-tron正式亮相,续航400公里,明年进入中国
2024年,特斯拉电动汽车全球分离器使用量将达到3.4亿平方米
极氪汽车重启美股IPO,目标估值51.3亿美元
江淮iEV6S消息曝光 将于今年4月25日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