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高颜值成为联盟支柱之一的浩英锐·Hybrid做对了什么?
05-17
据报道,北京亿华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强当选为氢能代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力推动氢能发展之际,氢能产业诞生了首位全国人大代表。
其背后的意义很耐人寻味。
业界人士认为,这或许是氢能产业正在迎来爆发式增长的信号。
亿华通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张国强 亿华通是一家集氢能、燃料电池研发及产业化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今年冬残奥会期间,共推出氢燃料电池汽车服务赛事运输,其中一辆搭载了亿华通燃料电池系统。
成为冬奥会隐形冠军的背后,是亿华通十年来不断的技术积累和从无到有的突破创新。
2018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氢燃料电池公交车顺利穿梭于冬奥村和各个场馆之间,成为比赛场馆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行走在高海拔冰天雪地中,这些能手连线在全球率先完成了寒冷地区燃料电池公交车的商业示范,也交出了奥运史上最好的减碳“成绩单”运动会——赛事期间,北京延庆、张家口三大赛区共投入使用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运营里程超过1万公里,累计减碳超过1万辆公斤。
一年多过去了,越来越多拥有“减碳芯”的氢能源汽车驶出赛场,在公交、物流、环卫、牵引等领域大显身手北京冬奥会使用的氢燃料电池公交车64%配备了北京亿华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氢燃料电池系统,运营里程占比81%,碳减排量占比85。
%。
其背后是公司十年来不断的技术积累和从无到有的突破创新。
“下一步,我们将以先进的氢燃料电池技术为切入点,为中国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成为全球氢燃料电池技术的领先者。
”对此,易化通、董事长和张国强都充满信心。
冬奥氢能公交车 2019年11月8日,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不到百天。
张家口市崇礼区大雪纷飞,城市银装素裹。
人们纷纷举起手机捕捉这悠闲的心情。
亿华通电控系统高级经理赵兴旺无暇欣赏这美丽的风景。
他带领队员们忙碌地将10多辆原型车运到了崇礼的验证现场——他们几天前就瞄准了这次活动。
雪下得很大,我们正准备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对新开发的系统进行现场演练。
这一天,距离公司启动冬奥项目研发已经过去近两年了。
“冬奥会使用的车辆必须是零排放的。
当时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纯电动汽车,一种是氢燃料电池汽车。
”该公司副总经理李飞强表示,冬奥赛区天气寒冷,最冷时气温可低至-30摄氏度,这使得纯电动汽车充电速度慢、续航时间短。
然而,对于获胜者来说,对于氢燃料电池汽车来说,电池系统在低温下的快速启动是一个国际难题 李飞强所说的“国际难题”是。
与氢燃料电池系统中一个被称为“双极板”的部件有关——电堆的部件之一,双极板的不同材料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分为两部分。
两种不同的技术路线:石墨板技术路线和金属板技术路线,每种路线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金属板的耐腐蚀性差,寿命相对较短,无法满足冬季后延长使用的要求。
奥运会。
但比热容小,启动时不需要太多热量;而石墨板虽然耐腐蚀,但比热容大、低温条件下快速启动一直困扰着国内外同行。
“最早的燃料电池在低温启动后甚至不允许运行,因为在运行过程中,如果氢气和氧气反应产生的水不能及时排出,就会在低温下结冰,对设备造成损坏。
” 放眼全球,行业领先企业对此都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
五年前,一些国际同行就明确表示,他们生产的产品只能在零摄氏度以上运行。
如果电堆内温度传感器检测到车辆在零摄氏度以下使用过,则车辆将不享受保修。
国外一些公司在启动时采用外部电源对氢燃料电池汽车进行加热。
但是,还有额外的步骤。
,它不能使启动所需的时间像预期的那样短。
一定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赵兴旺带领的年轻团队在深入分析系统的运行原理后,开始了技术攻关。
,团队决定让系统自力更生。
他们从控制技术入手,让刚刚在低温下开始反应的氢气和氧气产生更多的热量和更少的电能,而核心逻辑是在加热完成后制定数十个相关参数。
实现最佳协调。
优化参数、设计方案、测试验证、重新开始……赵兴旺和他的团队似乎陷入了无尽的循环,但团队成员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快乐。
喷射结冰是什么感觉? ”赵兴旺笑着回忆道,低温环境下的技术验证自然离不开深冷舱。
发动机在-30摄氏度的深冷舱中冷冻一夜后,技术人员下班后就开始进行相关验证。
。
虽然大部分工作可以在低温舱外完成,但在更换硬件和排除故障时,仍然需要有人进入低温舱内。
验证开始时已是八月份。
一旦出现问题,穿着短袖衫的队员们就得第一时间穿上厚厚的军大衣,戴上帽子和手套,感受炎热夏季常人感受不到的“清凉”。
。
3个多月过去了,转眼我们就进入了演练的最后阶段。
2018年11月8日,抵达崇礼的当晚,赵兴旺脑子里还在思考各种技术细节。
虽然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面对这片从未有人交过的场地,他难免有些不安。
9日凌晨5点不到,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赵兴旺一行人摸黑赶到试验场。
在调查过程中,赵兴旺发现,冷冻过夜的汽车上氢气压力传感器的反馈信号发生了偏移,这意味着用户无法准确掌握氢气的使用量。
团队紧急行动,在雪地里进行了三轮测试校准,最终获得了准确的温度影响曲线,为冬奥期间氢燃料电池汽车的零故障性能奠定了基础。
普通市民享受冬奥成果 每天凌晨4点,延庆区京张路口汽车北站,浅绿色的快巴从站台缓缓驶出。
行驶了约80公里,终于到达终点站——德胜门。
与其他线路的车型相比,快线使用的公交车更高。
它们的独特之处在于车身上的“FCEV”标志,彰显了其“燃料电池汽车”的身份——2020年7月22日,一辆曾服务北京冬奥会的氢能源汽车在转型为“公交型”车辆,成为本市首批常态化运营的氢能源公交车。
记者日前来到德胜门车站。
古老的灰色瞭望塔旁边,来来往往的浅绿色汽车显得更加有活力。
“当我们参加冬奥会时,巴士上没有那么多座位,因为我们必须为运动员的雪橇和滑雪板腾出空间。
”北京公交集团第八分公司科技信息部副经理王大伟一踏上快车就说道。
打开话头,他指着车上的后排座椅继续说道:“这些被拆除的座椅重新设置后,整车可以承载50名乘客。
”这些经历过冬奥会考验的车辆在保持优异性能的同时,也保持着出色的表现。
同样是从乘客出发,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升级:遮阳帘、刷卡机……最大的变化体现在驾驶室上:前窗一角的圆形摄像头捕捉着驾驶员的一举一动。
当出现异常行为时,系统会自动报警并上传至管理系统,以便管理人员在后台进行监控。
直接安装在车辆前方的道路预警装置可以实时分析路况,为驾驶员提供驾驶指导。
“这些电子设备首次在公交车上使用,未来我们会根据运营情况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 硬件升级的同时,人员培训也在尽快跟上。
王大伟表示,所有快车司机都接受过培训,掌握氢能相关知识,并进行氢能泄漏等应急预案演练。
在正式投入运营前,全体驾驶员还进行了空车演练,以适应操作流程和驾驶视野。
公交车站,驾龄13年的公交车司机李彦斌正在仔细检查车辆,准备再次出发。
冬奥会期间,他驾驶这辆车连接延庆赛区的运动员和媒体记者。
“对于我们这些经验丰富的司机来说,上手这辆车并不难。
”当他有机会从冬奥会上开着车回到自己熟悉的工作场所时,他难掩兴奋之情。
“没有任何噪音,起步很顺利,视野也很棒。
”很好。
”李彦斌第一次开着这辆车上路,就感觉到了不一样的感觉。
“爬山的时候感觉特别有活力。
以前我一进山,开了40多里路,就感觉跑不动了。
现在,无论是平路还是山路,我都感受到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简单的加氢操作更让他解除了后顾之忧。
“和日常加油差不多了。
”李彦斌说。
打开车侧面的小盖,插上加氢枪,15到20分钟就可以加满车。
“我几乎一天跑两次,加一次的氢气就够用了。
”一天。
” 下午4点左右,前往延庆的旅客正在有序上车。
“对于我们普通市民来说,享受到冬奥成果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乘客小女士说。
马女士住在延庆,经常乘坐特快列车进城出差,她最大的感受就是舒服多了,“以前坐在车里,总能隐约听到噪音,听不出来。
”即使我想睡个好觉。
不过这车很安静,来回路上可以补觉。
”也有乘客称赞该车出色的“减碳”能力“零排放、零污染,真正的绿色出行” 王大伟科巴分公司共接收氢能源公交车1辆,除安排在快线外,据统计,从投入运营至延庆地区,还分配了55辆氢能源公交车。
今年1月,氢燃料汽车累计行驶超过1万公里,同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000公斤,绿色公交车继续守护首都蓝天白云。
注入更多国产基因 2019年3月3日,大兴区百利威物流园区热闹非凡。
全新红毯两侧,台湾福田智兰4.5吨氢燃料电池冷藏车威风凛凛,整装待发——这是国内最大批量用于商业运营的氢能冷链物流车。
,预示着冷链物流开始进入氢能源时代。
与柴油车相比,这些氢燃料电池冷藏车的投产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万公斤。
“物流行业使用新能源汽车是首都发展的新要求。
为了满足夏季物流的保鲜要求,电动冷藏车在运行时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
低温,这极大地限制了它们的运行里程。
”李飞强表示,氢燃料电池汽车避免了这个问题。
以北京投入使用的产品为例,加氢时间小于5分钟,续驶里程可达一公里左右,可以充分保证车辆的出勤率和物流需求。
——这不是易画通唯一的作品。
北京冬奥会后,亿华通不断拓展新的应用场景,新一代产品不断出现,令市场惊喜。
2019年8月26日,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一款氢燃料电池重卡格外引人注目。
它的吸引人之处不仅在于其庞大的体型,更在于它的低碳内核——这款远程大功率重卡搭载了易双通研发的全球首款千瓦级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成为易双通的新一代产品。
。
是产品的最佳体现。
亿华通研发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 与上一代“冬奥产品”相比,新一代产品不仅继承了低温快速启动的优异性能,还更多了国产基因写入其中,并赋予更长的使用寿命。
“我们产品的国产化经历了一个‘从外到内’的过程。
从整车的动力系统到燃料电池系统,再到电堆和电堆核心部件。
”李飞强表示,“冬奥产品”作为公司第二代产品,已实现除双极板、膜电极以外的电堆组件国产化;在第三代,公司的目标是实现“中国制造”的双极板和膜电极。
这次带头的是公司堆栈技术高级经理徐云飞。
“系统的设计参数与材料的选择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选择‘两条腿’走路:增加电堆国产化比例,同时优化电堆性能。
”徐云飞说道,这意味着他们要同时啃两块“硬骨头”。
追求卓越永无止境。
“从膜电极和双极板的设计开始,我们制定了多轮优化方案。
其中,双极板迭代超过40轮,膜电极优化近10轮。
“黎明前的艰难摸索,徐云飞至今记忆犹新。
要实现核心零部件国产化,首先要找到合适的材料。
为此,团队走访了原材料供应商,但初步的测试结果却让他们心灰意冷…… 没有捷径,团队用自己的努力和坚韧“逼迫”供应商从源头上优化,纯度、平整度、均匀度……每一个指标都一丝不苟,很多时候,供应商抱怨说“我们”。
已经达到极限了”,而团队的反应始终是“还能更好吗?” 选材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摆在他们面前的最大问题就是“水平衡”。
徐云飞解释说,对于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来说,水的存在非常微妙:一方面,电堆内部,质子交换膜需要一定量的水来维持质子的传导;另一方面,水太多会影响氢和氧的传输。
业界认为,如何找到最佳平衡点是提高电堆寿命、优化电堆性能的关键;而电堆的性能直接影响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因此解决“水平衡”问题已成为国内外正在攀登的技术高峰。
最困难的是找到一种方法来表征燃料电池中水的状态。
“我们时间紧、任务重,团队人员也很多。
”直接住进公司。
”徐云飞说,最初的几次失败让团队一度动摇,怀疑是否能做到。
后来,当失败成为家常便饭,面对“不太好”的模拟结果时,大家都冷静了很多。
“最多冷静10分钟,有的人出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散散步,就会感觉又充满了活力。
”徐云飞说,他常常被同事们的坚持所感动。
20多人的团队基本24小时待命,凌晨3点发一封邮件十分钟内就能收到回复” 通过文献研究和实验验证,独立。
团队采用的交流阻抗、综合热管理等集成技术最终研发成功,实现了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氢气、空气、水、热、电等内部系统的高效协调控制,提高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叠加 60%。
然而,这并不是技术创新的终结。
最新一代产品瞄准了质子交换膜的国产化。
在筹备和测试过程中,“作为国内氢燃料电池研发和产业化领跑者,我们有责任让世界看到中国产品的魅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相关文章
05-16
05-27
05-27
05-27
05-27
05-18
05-16
05-18
05-16
05-18
05-27
最新文章
协同减排减碳,张家口首批氢燃料电池重卡交付使用
宇通氢能公交车批量发往苏州常熟!
利用Mirai技术开发PEM电解槽设备 丰田进军制氢
金龙客车氨氢客车上市暨签约仪式在福州大学举行
青岛杜克打造产值超10亿元的氢能燃料电池产业链
为推动氢能汽车推广,洛阳氢能汽车装备产业园主体结构封顶
首款氢动力汽车将于2022年底亮相,宝马将量产氢燃料电池汽车
潍坊首个综合氢能项目预计5月投产,新增加氢站5-10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