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豪GL首次通过C-NCAP测试进行车对车垂直碰撞
05-18
近日,《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年)》向社会发布这是我国第一个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
《规划》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以绿色低碳为方针,加强氢能绿色供应,打造多元化氢能消费生态,提高我国能源安全水平。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
这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十四五”对于碳达峰来说是一个关键的窗口期。
目前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进展如何?如何立足国情,先立后破,推动能源转型、保障能源安全?在低碳发展和能源转型的背景下,我国氢能产业面临哪些机遇?记者采访了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所院长林伯强和中华环保联合会能源环境委员会秘书长郭云高。
我们要坚定能源转型目标,稳中求进能源转型战略。
记者:欧洲能源危机已经酝酿了一段时间。
暴露出的问题对我国能源转型有何影响?郭云高:一段时间以来,欧洲天然气、电力等能源价格持续疯涨,能源紧缺和涨价影响持续发酵,严重影响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欧洲能源危机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
欧盟每年能源总体对外依存度高达61%,其中97%的石油和90%的天然气依赖进口。
近期,受地缘政治因素影响,欧洲天然气供应恶化。
二是能量转化太快、太猛烈。
2009年,欧盟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首次超过化石能源。
但储能技术尚未取得突破,未能解决清洁能源发电的“季节性”和“波动性”问题,导致能源供应短缺。
三是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持续。
2018年欧洲能源需求大幅下降,2017年随着疫情好转,能源市场出现“过山车”需求反弹,供需缺口扩大。
能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不同于一般工业产品。
加快能源转型,减少化石能源进口,逐步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特色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成为能源供应主体,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供应安全问题。
加快发展低碳清洁能源,不仅是疫后各国经济绿色复苏的重要动力,也是各国抢占未来低碳科技产业制高点的一致行动。
因此,尽管遭遇能源危机,欧洲推动能源低碳转型的决心并未改变。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
欧洲能源危机的教训是,我们必须坚定能源转型目标,稳步推进能源转型战略。
记者:如何立足国情、先建设后突破推进能源转型?郭云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先建后破,但不能未建则破”。
“你应付不了。
”里面吃东西的家伙先被扔掉了,但是新吃东西的家伙还没有拿到。
这不行。
” 能源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2016年,欧盟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超过化石能源。
然而,今年夏季以来,由于气候影响,欧洲风电供应紧张大幅下降,使得化石能源需求大幅增加,导致天然气价格暴涨,欧洲能源危机给能源转型的步伐敲响了警钟,历史上每一次能源转型都是一场长期的变革。
能源的低碳转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传统能源的逐步退出要以安全可靠的新能源替代为基础。
从资源储量来看,煤炭约占94%。
我国已探明化石能源资源总量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来看,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73%和43%。
从替代能源发展趋势来看,每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仅占社会总用电量的29.5%。
短期内很难大幅增长。
这种资源禀赋决定了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中短期内难以被取代。
我国能源转型必须立足于以煤炭为主的基本国情。
短期内,煤炭作为“压舱石”仍需保持一定比例。
同时,要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在储能技术上取得突破。
着力解决新能源占比逐步提高的新型电力体系,推动煤炭与新能源优化结合,更好完成保障能源安全和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两大任务。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必须跨过能源改革门槛。
记者:立足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为何显得极为重要?郭云高:从国际形势看,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世界进入动荡变革的新时期。
只有把能源工作抓在自己手里,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才能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同时,现代能源科技正在深刻影响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推动能源科技实现高水平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成为抢抓新一轮机遇的大势所趋。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赢得创新发展主动权。
从国内发展来看,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
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动力,需要保障能源安全、调整能源结构。
我们要抓住能源结构调整机遇,以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有效支撑高质量发展,以能源产业深刻变革支撑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今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在北京延庆的中石化兴隆油氢联建站,工作人员正在为新能源汽车加注绿色燃料氢。
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角度来看,能源产业规模大、关联性强、影响力广。
能源活动产生的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较高。
能源发展与物质文明建设、能源发展息息相关。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必须跨过能源转型改革的门槛。
记者:目前我国能源发展现状如何?为什么要发展多轮驱动的供能系统?林伯强:从宏观上看,我国能源结构是“富煤、贫油、低气”,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近年来,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日益成熟和完善。
2018年我国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合计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4%;与高装机容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两者的实际发电量。
约9%仍无法满足需求的增长。
立足我国国情,在双碳目标和清洁能源转型的背景下,能源供给体系必须进行调整。
能源转型必须在保证能源供应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因此,我国必须重点发展非煤能源,形成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
加快发展风电、光伏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氢能作为消费和运输渠道也需要尽快布局。
通过加快推进西部大型新能源(风电、光伏)、大型交通(特高压、氢能)和大型电动汽车战略,未来能源发展可以立足国内产能,同时适应低碳发展战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客观要求。
氢能现有的技术经济性还不能完全满足现实需要,亟待重点突破。
记者:近期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有哪些新趋势、新突破?在低碳发展和能源转型的背景下,氢能产业将迎来哪些新发展?机会?林伯强: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用途广泛的二次能源。
对于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达峰的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氢能全产业链发展的统筹规划和总体布局,不仅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也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氢能年首次写入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并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
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指出,氢能“产、储、运、用”全链条发展要协调发展。
加强氢能生产、储存和应用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和规模化应用。
刚刚发布的《规划》明确了氢能在我国绿色低碳能源转型中的战略定位、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描绘了我国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的宏伟蓝图。
在中央不断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后,全国多省市也相继出台了地方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并布局了可再生能源绿色制氢、加氢站建设等关键环节和氢燃料电池汽车。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产业集群正在逐步形成。
在国家和地方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下,国内企业投资氢能领域热情高涨。
2020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氢能成为“绿色奥运”理念的重要体现。
冬奥赛区累计投入氢燃料电池汽车30余辆,配套建设加氢站30余座。
记者:您如何看待“氢能热”?氢能距离大规模产业化还有多远?林伯强:“氢能热”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
首先,氢能是消费侧的清洁能源。
氢能应用过程不产生二氧化碳等污染物,可广泛应用于交通、工业、建筑等高碳排放领域,帮助其实现深度脱碳。
其次,氢能具有储能特性。
利用风电、光伏制绿氢,利用过剩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制氢并储存,不仅可以消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成为解决弃风弃光问题的新途径,而且可以实现跨领域的能源灵活性。
时间和空间。
使用。
第三,在双碳目标的约束下,我国各国政府也在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型能源企业也在能源转型的背景下寻找清洁低碳、多元化的能源路径。
地方政府和能源企业对氢能的投资热情很高,但氢能距离大规模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国内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的规模还很小,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还不到1%。
绿氢的发展受到两个重要因素的制约:相关技术尚不成熟,生产成本较高。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导致氢气难以实现大规模储存和运输。
我国氢气生产主要集中在西北、华北和华东地区。
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良好、生产绿氢潜力巨大的地区是我国的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
氢能主要消费地区是东部沿海地区。
目前,我国氢能主要储存和运输方式是高压气态氢储存,适合小规模、短距离运输。
难以实现低成本大规模储运。
液、固储氢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推动长距离输氢管道布局。
最后,氢能目前主要应用于工业生产,建筑、交通等其他领域参与较少,应用场景单一。
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进程远远落后于电动汽车。
郭云高:虽然氢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被寄予厚望,但其技术链条长、难度大。
现有技术的经济性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要。
亟待从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入手。
、氢储能系统等重大环节,重点突破“卡脖子”技术。
目前,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已将氢能作为能源转型的重要战略选择,不断加大投入、强化布局,抢占氢能产业发展制高点。
目前,我国氢能产业正处于发展初期。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产业创新能力弱、技术装备水平低、部分关键核心零部件和基础材料依赖进口等问题。
在氢能产业全球竞争中,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努力实现氢能技术革命性突破,推动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全面成熟,推动氢能在关键应用领域大规模渗透市场交通、工业等领域,抢占市场份额。
国际前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相关文章
05-17
05-27
05-27
05-17
05-18
05-16
05-18
05-27
05-18
最新文章
协同减排减碳,张家口首批氢燃料电池重卡交付使用
宇通氢能公交车批量发往苏州常熟!
利用Mirai技术开发PEM电解槽设备 丰田进军制氢
金龙客车氨氢客车上市暨签约仪式在福州大学举行
青岛杜克打造产值超10亿元的氢能燃料电池产业链
为推动氢能汽车推广,洛阳氢能汽车装备产业园主体结构封顶
首款氢动力汽车将于2022年底亮相,宝马将量产氢燃料电池汽车
潍坊首个综合氢能项目预计5月投产,新增加氢站5-10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