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k 700 Hi4-T将于2月26日正式上市
05-18
2020年1月15日,第七届中国电动汽车大会百强论坛()以“发展新格局与汽车产业转型”为主题拉开帷幕。
会议将于1月15日至17日举行。
大会主题将围绕“新发展格局与汽车产业转型”。
为期3天的会议期间,将举办2场高层论坛和7场主题论坛。
2020年1月16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论坛()会议上,在主题为“发展新格局与汽车产业转型”的高层论坛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主席政协会议、中国科协万钢主席发表讲话,以下为讲话实录: 我的主题是:创新驱动,科学谋划,全面打造新发展格局“十四五”新能源汽车。
我的看法大致分为四个方面。
一是两轮驱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阶段;二是跨界融合,抓住转型升级新机遇;三是前瞻部署,打造科技创新新动能。
四是碳达峰提出的碳中和绿色发展新理念。
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新能源汽车重大工程,自本世纪初以来,确实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我刚刚收到今年的数据。
加上多年来的积累,我可以自豪地告诉大家,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突破1万辆,任务已经超额完成。
而非常重要的是,疫情防控阶段,国务院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出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年)》,提出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新型工业园区等一系列新举措。
生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规划。
回望过去,这条路确实不容易,但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今年5月,总书记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去年7月,在抗击疫情最关键时刻,总书记视察一汽时,对新能源汽车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应用、高端品牌建设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全球来看,截至11月份,我们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经达到9000辆,占新车销量的5%。
今年12月份的数据也已公布。
全球范围内,欧盟新登记的电动汽车数量已达近5000辆,约占新车销量的10%。
德国和意大利均超过5%。
全球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将达1万辆,中国突破1万辆已成定局。
今年1-11月,全球主要国家新能源汽车销量1万辆,同比增长34.15%。
从去年的政策导向来看,尽管COVID-19疫情肆虐,但主要国家仍然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例如,欧洲制定了“绿色复苏计划”,实施绿色复苏政策。
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大幅增加新能源汽车补贴金额和范围,同时提出更严格的碳排放标准。
法规也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产品上市速度加快,产能大幅提升。
从我国来看,我们发布了新一轮鼓励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的中长期规划,延长补贴、政策和购置税免税,并推出“双积分”交易。
乘着复工复产的契机,加大充电、氢能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特别是第一批新建基础设施;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
据我了解,车辆保有量近20万辆。
同时,我们开拓了高端和大众市场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相应的监管部门在创新新能源汽车监管方式的同时,也加强了对汽车产品一致性、可靠性、耐用性的监管,让人们的消费更有信心。
从我国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了市场和政策双重驱动的创新新阶段。
从市场来看,1-9月我们出现了漂亮的V型增长,这与国务院新政策的推出密切相关。
6月份之后形成了持续上升的增长趋势。
新能源汽车产品市场日趋多元化。
另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是资本市场的关注,带动了新能源汽车企业产值的快速增长,也促进了其他领域的跨境投资。
从政策驱动看,财政补贴和税收政策得到落实。
现在大家更关心的是“双积分”、碳交易和长期税收的政策支持。
从应用环境来看,我们还需要加快多元化、便捷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截至今年12月,累计充电站数量达到6.36万个,换电站数量达到80.7万个,公共充电桩数量达到80.7万个。
874,000。
所以我想说,进入新阶段,新能源汽车产品和服务,以及企业战略规划、团队建设等,都会受到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双重关注,所以希望企业在前进之前会更加谨慎。
为此,必须把握发展趋势,强化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科学预测需求,创新市场管理模式,特别是规避市场波动风险。
跨界融合是发展新趋势。
去年我们提出电动驱动、智能网联、共享出行将带动整个行业转型升级。
涉及能源、电力、企业研发、制造等。
因此,在产业规划中,特别提出构建产业新生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特别是推动新能源汽车、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清洁能源系统、信息通信产业融合发展。
建立面向未来出行的新能源汽车、智慧能源、智慧交通融合创新平台,共同攻关基础性、交叉性关键技术。
提高汽车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创新整体能力。
我认为这里有三点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一是新能源汽车与“车、路、网、云”信息通信产业融合发展。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影响下,智能网联是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融合的起点,构建数字通信信号传感系统,打通客流、物流、信息流,实现信息与城市、交通充电设施的融合。
互连。
融合发展将为5G、智慧道路、智慧城市数据、大数据管理、数据安全等多个行业提供产业融合平台,共同推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形成产业新生态。
系统。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汽车与能源双向融合也已成为大趋势,必须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V2G的双向互动。
新能源不仅是电力的消耗体,还可能成为电力的储存体。
实现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节能互动,降低新能源汽车用电成本,提高电网调峰效率和安全响应能力。
推动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资源高效协同,值得特别关注的一件事是发展“光伏储充放电”,即分布式光伏发电与储能系统的多功能一体化,以及充电和放电。
因为我们都知道,直流快充电压越高,对电网就会产生影响。
如今,特别是通过光伏和谷电储能以及电池二次利用来缓解高压直流充电对电网的影响。
汽车与交通的跨界融合,共享出行的目标是提高汽车和道路交通运行质量和通勤效率,使有限的交通资源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员和物流需求。
因此,首先要加快新能源汽车与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对接,优化新能源汽车在公共服务中的使用环境,形成一体化的智慧出行服务体系,满足人们对安全、绿色、便捷、和舒适度。
同时,随着物流体系的快速发展,构建绿色智能物流运输体系,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创新智慧物流业态也可以打造安全高效物流运输新服务业态。
我想说的第三点是,我们仍然需要抓住我们的创新能力进行前瞻性部署。
从去年的技术趋势来看,动力电池的单体能量密度已经达到或超过wh/kg,且成本不断下降。
大家关心的动力电池低温适应技术也取得了新的突破,尤其是扁平化和超长结构叠片工艺、刀片电池以及动力电池与汽车电动化底盘一体化设计方面的创新,如CTP电池通过工业制造和设计的改进,系统的能量密度得到了大幅提升。
近期还需要解决单体电池正极从低钴向无钴发展,负极向加硅方向发展的问题。
同时,我们需要开发各种功能性电解液和功能性隔膜,以及正负极的干燥。
该生产工艺可以大大提高电池的质量。
从电池系统来看,采用智能技术优化热管理系统,主要解决冬季预热和加热问题,解决低温问题,以及充电时和充满电后散热散热的安全风险。
从中长期来看,一方面要持续推广热失控、热扩散防控的大数据安全预警技术,系统提升电池系统的安全性。
同时,面向未来,必须加强正负极材料、固态电解质,特别是固态电池,解决正负极与电解质之间的界面问题和导电问题,使固态电池原始创新可以系统推进。
我们的电驱动技术也取得了很好的进步,在门口的小展览上就可以看到。
首先,电力传动正在向高效率、高速度、高密度、低振动、低成本方向发展。
各大电机公司开发出三合一电驱动及总成系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高效大功率IGBT功能芯片和电机控制产业链,以及碳化硅器件和控制器也取得了巨大突破。
要继续完成IGBT芯片关键工艺和芯片模块的寿命认证,真正完善产业链和供应链。
同时,随着电动汽车电压的提高,加强了高速、高精度齿轮、低摩擦轴承、编织线制造等关键技术的开发。
例如,目前国外大量使用0转以上的电机,而我们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
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需要长期部署、落实。
科技部门从“十三五”开始就开始布局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器件。
同时,要研究外延材料研发制造、芯片设计、芯片制造、模组封装等,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产业链。
同时,虽然我们是需求大国,但发展趋势必须以低重稀土、无稀土永磁、纳米非晶等高磁性材料的研发和制造为主,驱动系统设计和软件研发的系统安排。
,构建层次化、模块化、平台化的设计软件系统。
在电子控制领域,我们认为智能控制迫切需要重构新的电子电气架构。
由于传统的汽车电子系统是经过近30年的逐步发展而形成的,目前已经难以满足未来智能网联、电动驱动、共享出行的需求。
实现新能源汽车的智能控制,需要我们系统规划和构建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形成集中式整体架构,满足智能网络连接的高算力、大数据量、软件更新的需求。
有朋友告诉我,我想把手机和电动汽车进行比较。
你们都说这是未来,这是移动终端,但是手机每天每时每刻都可以下载新的应用程序来不断扩展它。
未来的汽车能否做到这一点的范围让我们越来越感触。
虽然这是行业外的问题,但我认为还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在 中,我们提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汽车的轻量化。
近年来,我们看到高强度钢的应用已广泛普及,高性能铝合金的应用也开始起飞。
特别是高真空压铸减震支架和全铝车身正在发售。
看到碳纤维等先进复合材料的应用也是一件好事。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钢铝车身也是未来轻量化发展的重要起点。
最后我想谈谈我对碳达峰的看法以及碳中和如何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
今年9月22日,习近平和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加大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力争二氧化碳排放年内达峰并力争今年。
之前实现碳中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明确了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
作为今年重点任务之一,要求抓紧制定碳排放年前达峰行动计划,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
所以很多汽车行业的朋友也问我们的汽车能不能作为一个合格的行业走在前面。
大家一致认为,构建低碳发展创新体系,优化汽车产业碳排放体系,完善交易体系,加大金融金融相关政策支持力度,营造了有利于汽车产能结构调整的市场环境。
汽车工业。
最后,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努力如期实现汽车产业发展和碳中和目标。
这里我想谈谈我对发展新能源、推动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看法。
主要从能源角度来看,实现碳中和和碳达峰,一个方向可能是发展更多的可再生能源,水电、风电、光伏和生物质能应用。
然而,电、氢作为新能源的载体,具有来源多元化、高效、零排放运行、相互转换等特点。
燃料电池汽车可广泛应用于交通、建筑、工业以及更高效的储能领域。
比如,我国第一条燃料电池电动轻轨现已在广东佛山;燃料电池在水下运输方面的应用也正在研究;还有结合了氢能、燃料电池和光伏发电的无人机。
应用;在工业和建筑领域已经有很多应用。
这里我特别想提的是,氢能和电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也就是说谷值发电、峰值供电、燃料电池储能发电系统和抽水蓄能发电可以相辅相成,特别是在用电高峰地区建立储能。
开发、发电是很好的发展方向。
很高兴去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专门提出将氢能纳入国家能源战略体系,明确氢能在能源体系中间的定位。
据我了解,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在制定国家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新一轮燃料电池示范也已开启。
去年我在研究科技冬奥会时,也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启示。
国家电网公司开发了全球首个直流电网,已形成消纳大规模稳定输送可再生资源的能力,可以保障明年冬奥会场馆的安全。
绿色电力。
同时,张家口市还成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院,构建了可再生资源制氢工厂和车用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产业链。
目前,燃料电池汽车正在该市进行示范。
预计将有燃料电池汽车保障2020年冬奥会运行。
这里最珍贵的是从太阳能到制氢的路线上探索可商业运行的系统。
这些年来我们在各地建设了多个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
目前,已有100多个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投入运营,累计运营里程超过1亿公里,已建成或在建的加氢站超过10座。
在汽车领域,根据相关部门的研究资料,已知中重型商用车在我国汽车保有量中所占比例较小,约为5%,但颗粒物排放却占68%,而氮氧化物的比例甚至超过90%。
从其消耗的成品油比例来看,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50%。
因此,推广氢燃料电池在商用车领域的应用对于实现氢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燃料电池也具有适应性。
适合长途运输和重载运输。
因此,今年财政部会同四部门联合推出了新一轮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通知。
在原有城市示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区域联合示范,推动跨城市氢能生产建设。
、储存、运输、加注系统,跨城市开展长距离燃料电池应用环境,形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协同突破,是建体系的应用示范。
我也希望通过这次应用演示,能够探索出燃料电池汽车未来跨城市应用的一整套经验。
这有点像我们十年前宣传的“十城万辆电动车”。
当时的重点是城市交通,但今天我们需要解决跨城市交通的问题,因为它几乎占了我们汽车排放量的一半。
同时我也希望结合这件事情,让氢能的多元化应用能够纳入到这个过程中。
应该说,氢能源汽车远不如电动汽车先进,但仍然是一个非常有前途和诱人的发展前景。
同志们,未来五年是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期。
也将是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实现新能源汽车完全市场化的关键时期。
把握新能源汽车发展新阶段,落实绿色发展新理念,抓住产业转型新机遇,增强科技创新新动能。
需要我们科学谋划,主动作为,共同打造“十四五”新能源汽车发展新格局,为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目标作出新的贡献推动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相关文章
05-27
05-18
05-27
05-18
05-18
05-18
05-17
05-27
最新文章
协同减排减碳,张家口首批氢燃料电池重卡交付使用
宇通氢能公交车批量发往苏州常熟!
利用Mirai技术开发PEM电解槽设备 丰田进军制氢
金龙客车氨氢客车上市暨签约仪式在福州大学举行
青岛杜克打造产值超10亿元的氢能燃料电池产业链
为推动氢能汽车推广,洛阳氢能汽车装备产业园主体结构封顶
首款氢动力汽车将于2022年底亮相,宝马将量产氢燃料电池汽车
潍坊首个综合氢能项目预计5月投产,新增加氢站5-10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