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新能源携1.8亿力量,邀您“兑换”新世界
05-27
核心观点 当氢能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有赛跑规则来引导氢能产业链健康发展。
否则,“各有各的伎俩”、“各行其是”的野蛮生长,将会毁掉氢能产业的发展。
同时,在当前技术和产品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建立技术、工艺、材料的规范和标准,可以防止竞争中的内耗。
作为最具发展潜力的二次清洁能源,氢能是多领域实现深度清洁脱碳的重要路径,也是全球能源技术革命和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
氢能产业链长,涵盖上游氢气生产、中游氢气储运、下游氢气消费。
那么,哪一个环节最有发展潜力呢?氢能产业链成熟需要哪些政策支持?针对上述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春明。
每个环节都有突破潜力 记者:氢能产业链庞大而复杂。
各个环节的发展情况如何?徐春明:从氢能的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来看,每个环节都有持续突破的潜力。
上游制氢环节可分为化石能源制氢、工业副产氢、电解水制氢等多种方式,俗称“灰氢”、“蓝氢”、“绿氢”。
其中,绿电制氢过程不排放温室气体,生产的氢气纯度高,是未来制氢的主要方向。
中游氢气储运环节,无论是高压气态、液态、固态氢储存,还是管道输氢,都相对依赖于氢气的生产和使用场景。
我们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技术来满足基本的需求。
例如,在固态储氢方面,中国石油大学稠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金属氢化物方面做了一些前期工作,可以在较低压力和常温下实现一定规模的储氢;氢冶金方面,使用氢气作为还原剂。
工艺路线短,可大大减少排放;在绿色电氨方面,中国石油大学正在与合宁化工公司合作探索绿色电氨合成路线。
对于下游的氢气利用,燃料电池是一个重要的应用场景。
随着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氢逐渐通过燃料电池应用于交通、建筑、发电等领域。
目前,我国已初步掌握了燃料电池电堆、动力系统及核心零部件、整车集成技术。
总体而言,氢能产业链非常庞大且复杂。
整个产业链达到规模化还需要时间,氢能产业的发展需要冷静、科学的看待。
打通技术、装备、材料全环节 记者:氢能真正形成产业链、价值链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您认为,我国氢能产业链中有哪些环节亟待加速?突破?徐春明:石化工业几十年来已经大规模生产和使用氢气。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化石燃料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
目前,要实现氢的规模化利用,煤制氢是最便宜的。
但问题是,每吨煤制氢会排放十几吨二氧化碳。
如何处理二氧化碳是关键。
该行业将希望寄托在电解水制氢上。
从目前来看,电解水制氢正在大规模发展,但与氢能的总需求相比,其规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无法支撑需求。
众所周知,电动汽车发展迅速,但现在电动汽车保有量只占汽车保有量的2%左右。
目前每年消耗的氢气近万吨,而电解水制氢在整个氢能产业中所占比重其实低得可怜。
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通过电解水来生产氢气。
虽然电解水制氢不存在重大技术瓶颈,但现阶段一个产业依靠绿氢实现规模和影响力并不容易。
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快速提升氢能规模;第二,未来大规模绿色制氢过程中如何解决可再生电力的稳定性问题。
制氢环节要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不仅需要技术突破,还需要工程、投资和商业运营方面的创新和探索。
氢的储存更为复杂。
目前,氢能的主要存储方式有高压气态氢存储、低温液态氢存储、固体氢存储和化学氢存储。
这些储氢方法中的每一种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点。
高压气态储氢是目前最常用的储氢技术,但其缺点是压缩能耗高、加氢站成本高;低温液氢储存技术能量效率低、自挥发、绝热系统复杂;固体储氢体积和存储密度能源效率高、安全性好、加氢站成本低,但质量储氢密度低;化学储氢能量效率高、安全性好,是一种含有杂质气体的低温催化过程。
总体来说,储氢环节遇到的瓶颈较多。
从氢存储到氢运输的链条中,存储方式、应用规模、需求和场景都有多种选择。
例如,氢能下游电堆产业发展迅速,且多以一体化生产为主。
系统及整车产业发展良好,配套厂家众多,生产规模较大。
但核心零部件对外依存度较高,核心材料零部件是目前制约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
记者:氢能产业链较长。
您认为哪个环节压力最大? 徐春明:氢能的“最后一公里”,即从氢气生产到用户的环节,压力最大。
关键是如何做好各个环节之间的工作。
联系。
比如技术是否支持、产品是否适合应用、整个产业环节是否顺畅,难点就在于制氢、储氢、用氢之间的衔接。
目前大家都比较关注一些模块化的内容。
如何更有效、低成本地连接模块化是相当困难的。
自主技术、核心装备、关键材料等领域对接后,氢能产业将形成我国可掌控的成熟产业链和价值链。
相关标准亟待明确 记者:加快氢能产业发展需要哪些政策支持?徐春明:首先,在氢能顶层设计方面,需要从国家层面规范行业发展。
当氢能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需要赛跑规则来引导氢能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否则,“各有各的伎俩”、“各行其是”的野蛮生长,将会毁掉氢能产业的发展。
其次,氢能的各个方面都要有明确的标准。
在当前技术和产品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建立技术、工艺和材料的规范和标准可以防止竞争中的内耗。
加之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氢能产业才能有序、稳健、健康地发展。
第三,要关注氢能产业链中“卡壳”的设备和材料问题。
政府和企业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研发和生产。
这将快速解决制约氢能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
最后,对于整个氢能产业链来说,打通产业链各个环节是艰难而痛苦的,企业也可能因效率低下而放弃。
在此情况下,政府应发挥作用,帮助企业不要因资本投机而在某些环节追求利润,而是专注于产业链上的硬件、软件、设备和材料的研发,从而实现稳定、长远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相关文章
05-27
05-18
05-27
05-27
05-18
05-27
05-18
05-27
05-27
最新文章
协同减排减碳,张家口首批氢燃料电池重卡交付使用
宇通氢能公交车批量发往苏州常熟!
利用Mirai技术开发PEM电解槽设备 丰田进军制氢
金龙客车氨氢客车上市暨签约仪式在福州大学举行
青岛杜克打造产值超10亿元的氢能燃料电池产业链
为推动氢能汽车推广,洛阳氢能汽车装备产业园主体结构封顶
首款氢动力汽车将于2022年底亮相,宝马将量产氢燃料电池汽车
潍坊首个综合氢能项目预计5月投产,新增加氢站5-10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