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华车降级争夺销量 大众汽车为何主推高端品牌
05-16
当事情走向极端时,事情必须逆转。
过去几年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却始终存在着隐患。
截至年底,全国新登记汽车保有量达到1万辆,保有量达到1.94亿辆。
截至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猛增至2.17亿辆,同比增长11.85%。
前几年因透支而产生的销量增长,今年已经达到了下滑的断点。
即便是金九、银十也无法阻止销量的下滑。
金九银十已经到来,但各大汽车品牌的4S店却比以前冷清了很多。
从8月份最新公布的销量数据来看,窄型客车销量为4000辆,同比增长-7.4%。
三大细分市场汽车销量也全线下滑,轿车销量89.3万辆,同比增长-5.9%; SUV销量71.7万辆,同比增长-8.5%; MPV销量12.5万辆,同比增长-10.8%。
唯一因基数较小而实现快速增长的是新能源乘用车,8月销量8.2万辆,同比增长59.6%。
汽车市场呈现下滑趋势,汽车厂商的日子也不好过。
细分前十名汽车企业中,仅有一汽大众、吉利汽车、东风日产、北京现代、一汽丰田保持正增长。
其中,只有吉利汽车算得上保持高速增长,其余均处于小幅增长状态。
与轿车市场的光明局面相比,SUV车型却面临着罕见的困境。
销量前十的车型中,只有东风日产的逍客和奇骏保持正增长,其余车型均出现了势不可挡的下滑。
轿车的生活相对轻松。
此前的销量王牌新朗逸、轩逸、卡罗拉、速腾、帝豪、思域、迈腾均有大幅增长。
购车偏好难以预测的消费者现在更喜欢轿车。
至于MPV销量的下滑,也难怪今年1-8月表现好的车型基本都是宋MAX、别克GL8、艾力绅、奥德赛。
廉价MPV因其较差的安全性能和过于廉价的设计而被拒绝。
市场正在加速放弃。
是消费回归理性,还是消费降级影响购买力?还是限购限购极大挫伤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各种复杂因素使得汽车销量下滑的趋势难以阻挡。
一二线城市的汽车消费已经饱和,而三四线城市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只要市场需求依然存在,汽车生产规模就不会一夜之间崩溃。
对于一向看重性价比的理性消费者来说,只要产品足够好,金九银的折扣力度足够大,为什么就不能来一波有效的促销呢?经销商率先撑住撑不住的汽车经销店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统计,今年7月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3.9%; 8月份库存预警指数为52.2%,继续位于警戒线上方。
今年已连续8个月高于警戒线。
可想而知,经销商的整体经营状况已经陷入了相当尴尬的境地。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前8个月,超过30%的经销商处于亏损状态。
汽车经销商库存压力较大,汽车制造商大量新车上市。
随着库存越来越多,经销商的日子也越来越难过。
虽然终端的折扣力度较大,以吸引用户购车,但经销商希望减少销售车辆,为更多车主提供售后服务。
卖车赚不到钱,这对于行业和车主来说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还能笑的经销商恐怕只有日系品牌和BBA、雷克萨斯等少数豪华车品牌了。
更多经销商担心资金链断裂的危机。
近年来,经销商关门出走、经销商维权的新闻屡见不鲜。
7月底,17名众泰经销商来到山东临沂众泰生产基地门口,拉起写有“众泰汽车,流氓公司,还我血汗钱”的横幅。
经销商频繁维权并非孤例。
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也受到汽车销量的影响,整体利润有所下降。
2017年,整车制造业利润增长0.7%,而零部件制造业利润仅增长13.7%,同比下降4.7%。
由于零部件制造业的利润约占行业总利润的40%左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整车制造利润的下降必然会影响到零部件制造业。
因此,车商最先撑不住,接下来受到影响的必然是整车厂和零部件供应商。
没有人能够幸免。
汽车行业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真的无法阻挡吗?没有人知道压垮汽车行业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但产能过剩和汽车制造商与经销商之间平衡的破坏是关键。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年底,中国汽车企业年产能(含在建产能)约为1万辆,但当年实际产能仅为约1万辆。
1万台,意味着产能利用率不超过50%。
。
产能利用率低与部分车企盲目扩张产能、销量预估过于乐观有关。
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包括观致汽车、天津一汽、北汽汽车、野马汽车、华泰汽车、比速汽车等品牌产能严重过剩。
至于如何解决产能过剩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一方面,汽车制造商需要开发对消费者更具吸引力的产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把钱放到消费者手中,用消费拉动增长来扩大内需,减缓汽车产能过剩。
此外,还可以通过更完善的汽车信贷来鼓励消费者进行购买。
当然,最重要的是汽车厂商要合理规划产能,避免盲目扩张,进入良性发展。
当前,巨大的社会资源被浪费,解决产能过剩刻不容缓。
必须在骆驼的脊背真正折断之前采取行动。
汽车厂家与经销商之间的矛盾集中在库存压力过大、经销商话语权不足、汽车厂家返利要求过高等方面。
如何改善这个问题就涉及到利益分配问题。
不仅厂家需要放下架势与经销商沟通以谋求长远发展,经销商也必须找到合适的盈利点。
“自救”成为今年汽车行业的关键词,更严峻的“冬天”还在后头。
在汽车行业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下,无论是整车厂、零部件供应商还是汽车经销商,无一幸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相关文章
05-16
05-16
05-27
05-27
05-27
05-16
05-27
05-16
05-27
05-18
最新文章
驾驭中国年度汽车评选 木仓科技公布多项车市奖项
大众汽车1月全球交付近84万辆,中国销量下滑11.3%
路试的理工学院“直男”驾驶斯巴鲁BRZ够硬派吗?
苹果再次获得43项新专利,在自动驾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克莱斯勒回应关税政策降价送上海车牌10万元
丰田发布第一财季财务报告,营收约7.65万亿日元
“最低价得到”犹如毒丸,“电缆门”是对汽车行业的警示
江淮汽车因排放造假被罚1.7亿元!去年遭遇7.86亿元巨额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