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世界黯然失色,车王舒马赫再次宣布退役
05-18
中国汽车新闻网4月9日讯“《征求意见稿》给了新能源车企机会”只能生产而没有开发能力的造车势力获得了‘重生’的机会”。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新造车企业负责人在与“车汇”谈及工信部时直言。
4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就《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根据《征求意见稿》,工业和信息化部对之前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39号)进行了十项增删改查,其中包括删除了“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时;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停产期限由12个月调整为24个月;删除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申请准入过渡期的暂行规定;删除新增纯电动汽车和乘用车生产企业应同时满足要求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管理规定》条款。
《征求意见稿》再次修改。
在今年2月10日工信部发布的上一版《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中,将此前规定的第五条第三款修改为:“具有生产新能源产品所必需的技术保障能力和生产能力”。
车辆产品。
能力、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售后服务和产品安全保证能力,符合《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
这意味着,“设计开发能力”改为“技术支撑能力”,并提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具备与其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相适应的技术支撑能力,以及完整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支撑能力。
车辆整车及自制零部件。
测试能力。
这意味着产品设计研发能力将不再成为考核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核心指标。
只要保证生产所需的技术保障能力,技术门槛就大大降低。
在4月7日发布的新版本《征求意见稿》中,修改后的“技术保障能力”也被删除。
工业和信息化部《准入规定》修订。
初衷是为了让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受益最多的却是它。
可能是边缘企业,濒临死亡的造车新势力或许会得到喘息的机会。
虽然“轻松”,但时间依然紧张。
公开信息显示,现行《新能源汽车准入规定》自2019年7月1日起实施,与6月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并称为新能源汽车“双资格”管理规定, 2020..据统计,截至目前,仅有北汽新能源、合众汽车等13家车企获得“双资质”认证。
受“双资质”申请难度影响,目前造车新势力大多选择代工、收购有生产资质的企业来保证生产。
例如,蔚来与江淮达成代工协议;小鹏汽车选择海马代工;理想收购力帆资质、拜腾收购一汽华利等。
有业内人士认为,新“准入规定”一旦实施,将降低企业造车门槛。
但同样,一些获得双资质的车企却表现不佳。
比如长江汽车,一直都是靠主机厂维持生计。
前途汽车等虽然获得了“双资质”,但市场反响不佳,也面临着无车生产的困境。
征求意见稿还明确,生产企业停产时间由12个月调整为24个月。
根据工信部此前发布的实施要求,工信部将对停产12个月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进行专项公告,相关企业需重新整改。
——经工信部核准恢复生产。
无法维持准入条件或破产的企业将被取消资格。
一旦其生产资格被吊销,他们将无法申报产品。
此次调整后,将为新能源汽车企业提供更长的缓冲期。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调整后的准入规定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采取更加开放包容的监管方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将为企业带来更多选择和市场。
“这也会给一些有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但不具备产能的企业一个生存和缓冲时间,让他们更好地利用手头的资源。
” “但这并不是完全放开准入,而是进一步推进市场化,开放前端市场,进行优胜劣汰。
”汽车行业专家严景辉也向“E车汇”强调。
2020年,在市场寒冬和补贴减半的双重打击下,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淘汰竞争加速。
还停留在PPT图纸上,无法生产量产车型的造车新势力濒临淘汰。
业界一致认为,这一年将是这些公司生死存亡的一年。
尽管新能源补贴政策先延长两年,但连续两波高层国家定调,给不少新能源车企带来了一定的喘息空间。
然而,面对传统车企和外资车企的挑战,留给这些车企的时间已经屈指可数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相关文章
05-18
05-18
05-27
05-18
05-17
05-16
05-16
05-27
05-27
最新文章
驾驭中国年度汽车评选 木仓科技公布多项车市奖项
大众汽车1月全球交付近84万辆,中国销量下滑11.3%
路试的理工学院“直男”驾驶斯巴鲁BRZ够硬派吗?
苹果再次获得43项新专利,在自动驾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克莱斯勒回应关税政策降价送上海车牌10万元
丰田发布第一财季财务报告,营收约7.65万亿日元
“最低价得到”犹如毒丸,“电缆门”是对汽车行业的警示
江淮汽车因排放造假被罚1.7亿元!去年遭遇7.86亿元巨额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