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第一战!红旗E-QM5通过国内首个电动汽车水下托底挑战
05-27
2018年全新一代奔驰S上市时,或许谁都不会想到AR-HUD会出现在汽车市场三年后不到20万元。
车型方面,从低至11.39万元的长安锐程PLUS,到全系标配的深蓝色S7、姬氪X。
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1-7月我国20万元以下AR-HUD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同比大幅增长0.79%去年,占比为44.78%,去年同期为29.8%。
增长15个百分点,成为AR-HUD安装量最大的乘用车市场。
显然,在新能源汽车增速和渗透率逐渐放缓的情况下,为了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各车企已经从最初的续航转向智能配置、快速充电速度、价格等。
AR-HUD一直被认为是高端汽车的“专属”配置,正在迅速跌入数十万元区间,成为车市龙卷风中竞争的新卖点。
AR-HUD 的体积即将增加。
对于很多人来说,HUD 并不陌生。
早在2008年,通用汽车就采用了这项技术,成为全球第一家将HUD应用到整车上的汽车公司。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一块“塑料片”矗立在驾驶员仪表盘前,投射图像显示车速(C-HUD集成平视显示技术),似乎成为了高端的象征。
那么,在数字化重塑的浪潮下,汽车的定义正在被改写。
人们开始希望在汽车中获得更高水平的舒适性、安全性、效率和消费电子功能,因此去掉了“塑料件”,采用了W-HUD挡风玻璃式平视显示系统,该系统采用光学反射将驾驶信息直接投射到汽车前挡风玻璃上,已迅速成为主流。
直到奔驰S将AR(增强现实)技术融入HUD中,呈现更远的距离、更大的画面、更丰富、多维的信息,AR-HUD才被视为取代前仪表屏,成为主要的交互窗口下一代的。
。
今年年初,宝马全新 BMWi 数字情感交互概念车 Dee 取消了车内所有大屏幕,并采用先进的平视显示系统,用投影内容覆盖整个挡风玻璃宽度,向世人展示了AR-HUD未来在汽车上的应用。
方向。
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1-7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共交付5万辆标配W/AR-HUD的乘用车,同比增长增长50.9%。
若计入可选数据,今年前7个月,我国乘用车HUD总出货量逼近1万台,渗透率达17.5%。
从结构占比来看,W-HUD目前是主流,占比超过92.9%。
但随着AR-HUD产品技术的成熟应用,目前新车保有量同比增长93.5%,市场份额也较去年同期增长1.56%。
个百分点,达到7.1%。
值得注意的是,据盖世汽车网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18日晚,今年我国已上市新车超过80款。
若排除10万元以下车型,对其细分车型进行分析,配置W-带HUD(含选装)的占比16.67%,选装AR-HUD的约占1.19%,但标准配置的已增加至8.33%。
(这是车型占比,不等于普及率。
)标配AR-HUD的新车型中,不乏极氪等热门车型的新车型。
正是在包括极氪在内的热门车型的加持下,就是蔚来ES6、ES8、高合高合等。
展望未来,盖世汽车研究院预计,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的提升以及各种因素的交织影响,汽车的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
HUD市场将加速发展。
预计到今年,HUD整体装机量有望突破1万台,其中AR-HUD将占据40%以上的市场份额。
难道真的是便宜就没有好货吗?看完上一篇文章,你可能会疑惑,曾经的高端专属配置怎么这么快就跌落到20万元以下的市场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回到技术本身。
现阶段,虽然不少主机厂推出了AR-HUD车型,但装机量仍远远落后于W-HUD。
如果想要大规模应用,就必须面对图像畸变、阳光逆流、成本高、尺寸大等问题,问题涉及到AR-HUD成像的三大关键技术:光源模块(又称PGU) ,即图像生成单元)、光学系统设计和软件算法。
作为占AR-HUD BOM 30%~50%的核心部件,PGU的质量直接影响HUD的成像效果和产品化成本。
PGU分为四类:TFT-LCD、DLP、LCOS和激光扫描投影(LSP)。
TFT-LCD是目前国内主流AR-HUD技术中成本最低的方案,但投射距离不可避免地较短。
成像距离只有2m左右,无法满足人眼5m以上的视力需求。
同时,还存在光效低、亮度不足、阳光回流处理不好、耐温性差、散热困难等问题。
当然,除了TFT-LCD方案外,目前市场上主流的AR-HUD还有显示效果更好、能有效解决阳光侵入问题的技术方案,比如DLP方案。
但它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采用TI独家DMD(数字微镜芯片),下游厂商议价能力有限,成本居高不下。
与前两者相比,LCoS 相对较新。
该芯片采用 CMOS 技术在硅芯片上进行加工。
其光效率可达40%。
它比DLP拥有更多的供应商,为国产替代和大规模降低成本提供了更多机会。
很多可能性。
同时,其比TFT-LCD更高的分辨率和更低的功耗以及比DLP更小的尺寸,使其成为华为、汉斯顿等国内企业竞相攻克的PGU技术之一。
例如,2016年推出的飞帆R7就搭载了华为基于LCoS技术的AR-HUD,成为国内首款量产并投入汽车的LCoS解决方案。
除了上述三种快速上市的技术外,MEMS激光扫描投影(LSP)也是一些公司的研发方向,比如瑞思华创、松下等。
简单来说,MEMS LBS就是一种将RGB三色激光模块与微机电系统(MEMS)相结合的投影显示技术解决方案。
其方案结构包括三色激光模组+MEMS振镜+滤光片。
成本低,对比度高,可以轻松达到:1、远超DLP,并且具有高亮度和宽色域(>%)、低功耗、无光窗问题。
但问题是这个解决方案的成熟度较低。
激光二极管中的红色激光器对温度比较敏感,很难达到汽车级。
目前,只有日亚化学(Nichia)是最成熟的激光光源。
同时它的分辨率只有P左右,提高分辨率与成本成正比。
此外,它还存在散斑问题。
综上所述,虽然各种PGU技术各有优缺点,但综合考虑成本、性能、适用性等因素后,TFT-LCD仍然是AR-HUD的主流选择。
当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的选择和更优化的解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整车市场的“龙卷风”正在席卷全产业链,本土厂商奋起直追,使得国产替代在这一技术领域显得尤为抢眼。
本土企业崛起、成本下降是当时业界常说的一句话。
业内常说,起步晚、技术缺、人才缺,导致我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
这不仅适用于传统汽车技术,也适用于车辆HUD。
相关报告显示,2017年,日本精机、大陆集团、日本电装、伟世通和德国博世五家国外巨头垄断了全球HUD市场95%的份额。
不过,近年来,国内一些本土零部件供应商开始大力投入相关技术的自主研发。
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1-7月,国产乘用车前十大AR-HUD供应商中,中国企业占据8席,占比84.43%。
华阳多媒体和水晶光电名列前茅。
华阳官方透露,截至今年7月,其HUD出货量已突破万套。
现已实现TFT、DLP、LCoS成像技术的全面布局,同时也开启了光学波导技术的初步研究。
其中,基于DLP技术开发的AR-HUD已成功量产并配套于广汽传祺GS8。
是国内第一家(全球第二家)基于DLP技术量产AR-HUD的供应商。
紧随深蓝SL03、深蓝S7出货量快速增长,晶光电仅7月份AR-HUD装机量就超过今年上半年总量,位居第二,市场份额较1月份达到22.93%到七月。
据了解,目前已储备多个HUD指定项目,其PGU产品也已进入比亚迪的供应体系。
与本土企业的快速增长不同,唯一的国外供应商LG和Maxell的市场份额却迅速收窄,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18.28个百分点和9.73个百分点。
市场的开放包容、车型的快速增加、未来市场趋势的日益明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本和新玩家加入其中,在扩大新技术研究投入等方面取得了进展和开发,扩大智能工厂生产,加快产品交付。
。
其中,江城科技研发的新一代3.6TFT技术AR-HUD可实现参数性能的全面提升,并在原有技术方案上实现更大FOV、更小体积的技术突破。
采用DLP方案的经纬恒润AR-HUD拥有13°*4°大视场角、10M超长人眼感知距离、2K超高清像素、1高对比度和0nit高亮度等产品参数,是行业中最好的,预计售价将在万元左右。
如上所述,DLP核心DMD芯片受到TI的限制,LCD技术仍然由索尼和爱普生主导,LCoS芯片也主要由索尼和JVC控制。
本土企业要想实现国内突破,仍需全面攻关。
例如,作为LCoS解决方案的代表之一,汉通LCoS AR-HUD是基于国产新驰的X9HP平台开发的。
再比如,日思华创在今年上海车展上发布了全球首款以LBS为光源的AR-HUD,其中包括微激光全彩高清显示模组Opticalcore?。
凭借Ris华创的光学设计,无需挡风。
玻璃楔片可实现高清、无重影、无散斑的AR视觉效果,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帮助主机厂大幅降低成本。
尽管我们多年来一直叫嚣着消费升级,但在一波又一波价格战的冲击下,我们不得不承认,市场依然在追求性价比。
为此,除了技术本身的不足外,AR-HUD应用的成本限制才是关键。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HUD渗透率的不断提高、本土企业的迅速崛起以及产业链的成熟稳定,其成本仍有很大的降低空间。
AR-HUD千元机时代不会太远,市场井喷也不会太远。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相关文章
05-27
05-23
05-18
05-27
05-27
05-18
05-18
05-18
最新文章
驾驭中国年度汽车评选 木仓科技公布多项车市奖项
大众汽车1月全球交付近84万辆,中国销量下滑11.3%
路试的理工学院“直男”驾驶斯巴鲁BRZ够硬派吗?
苹果再次获得43项新专利,在自动驾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克莱斯勒回应关税政策降价送上海车牌10万元
丰田发布第一财季财务报告,营收约7.65万亿日元
“最低价得到”犹如毒丸,“电缆门”是对汽车行业的警示
江淮汽车因排放造假被罚1.7亿元!去年遭遇7.86亿元巨额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