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 “氢能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圆桌论坛成功举办
05-23
中国汽车新闻网1月29日电 如今,虽然我们时常听到或看到“碳中和”这个热词,但普通消费者依然感觉那离我自己很远。
这里的碳不是指物理二氧化碳,而是指二氧化碳当量(CO2e)。
目的是统一衡量总体温室效应,因此采用二氧化碳当量作为衡量温室效应的基本单位。
顾名思义,“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总量与吸收总量一致。
人类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而碳排放的“最大部分”发生在传统能源消费过程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当量。
因此,我们常常要面临控制碳排放和经济发展之间的选择。
如今,世界各国政府都在紧急制定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表,这与日益严重的全球温室效应密切相关。
如果任由碳排放继续下去,将严重影响人类生存环境。
这并非危言耸听。
目前,我国碳排放总量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总量的1/3以上。
原因之一是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较快,能源消耗较多;另一方面,我国煤炭能源使用量占50%以上,也产生大量污染物。
因此,当中国明确提出2019年碳排放达到峰值、2020年实现碳中和时,可想而知实现的难度有多大。
因此,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碳达峰和碳中和”作为今年的重点任务。
这一目标对国内汽车行业的影响很快就会显现出来。
汽车是影响碳中和的“硬骨头”。
目前,除了发电之外,交通运输对能源的需求最为直接。
根据实际测算,在航空、铁路、水路、公路等所有运输方式中,公路运输带来的碳排放量最高,约占整个交通运输业的75%。
随着国内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我国道路交通碳排放增速也较高。
随着我国提出碳中和目标时间,车辆排放必然受到更严格的监管。
国内汽车产业面临绿色转型的挑战,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中国各个城市实现碳中和的具体时间也会有所不同。
按照惯例,一二线城市的时间点会更早。
这对于车企来说更为紧迫。
车企20年后将逐步禁售。
燃油汽车不会凭空出现。
如今,车企纷纷大力投资新能源产业,大规模发布新能源车型,为车企实现碳中和设定了时间点。
这显然是认清形势、未雨绸缪。
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车企,目前的碳中和时间点普遍在年内,这也与很多国家的时间表一致。
例如,日产汽车刚刚发布了碳中和目标,计划年内实现整个集团企业运营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碳中和。
同时,它计划到 2000 年代初实现核心市场 % 的新车型的电气化。
梅赛德斯-奔驰的计划更为激进。
今年将停止销售传统内燃机乘用车,届时所有乘用车都将实现碳中和。
电动汽车并不意味着实现碳中和。
对于车企来说,不仅仅是通过生产电动车型就能实现碳中和,而是需要控制汽车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放。
以电动汽车为例,碳排放都包含在生产工厂、物流、充电电源以及最终的电池回收等环节。
这意味着不仅车企本身,其供应商也必须共同努力,实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减排目标。
目前,只有宾利是唯一一家获得碳中和认证的汽车公司。
而宾利则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
生产过程中,工厂1%的电力来自太阳能电池板或购买经过认证的绿色电力;物流过程中,选择清洁能源运输。
此外,宾利还建立了太阳能停车场。
如果仅此还不够,宾利还向相关机构购买碳信用额,以抵消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排放。
相关机构将资金投入到植树、保护雨林、支持清洁能源发展、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等项目上。
因此,“碳中和”将成为车企发展的“口头禅”,不达标的车辆将面临巨额罚款。
自2020年1月1日起,欧盟开始实施“最严格的碳排放法规”。
如果厂家销售的新车整体不符合标准,且每辆车平均碳排放量超标1克,将被处以95欧元(约合人民币)罚款。
购买碳信用额的成本较高。
如果亏本卖一辆车,达不到标准的车企只能宣布倒闭。
氢燃料或成“脱碳”关键 车企研发新能源车型似乎是必然趋势,但这并不能完全解决碳中和的“燃眉之急”。
在最近关于新能源的讨论中,氢燃料动力被频繁提及。
氢能被誉为“未来能源”、“终极能源”,被许多专家认为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最佳途径。
目前,世界上99%的氢来自化石能源。
但只有当水在使用可再生电力的电解槽中电解时,获得的氢气才是清洁的氢气。
虽然电解氢成本较高,但通过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制造绿色氢,过去五年成本已降低40%,如果能实现规模生产,成本有望下降更远。
同时,氢能源汽车制造产业基本不存在关键技术、核心材料、重要零部件等关键“障碍”。
国内,相关能源央企已进入氢能产业链,不少地方政府也出台了氢能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
与此同时,不少车企已经进行了氢燃料电池技术储备和测试,只有在时机成熟时才会将其推向市场。
。
可以预见,未来汽车市场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
汽车企业的很多优势在未来很可能会变成劣势。
碳中和带来的淘汰赛远比想象的残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相关文章
05-23
05-16
05-27
05-18
05-18
05-27
05-27
最新文章
驾驭中国年度汽车评选 木仓科技公布多项车市奖项
大众汽车1月全球交付近84万辆,中国销量下滑11.3%
路试的理工学院“直男”驾驶斯巴鲁BRZ够硬派吗?
苹果再次获得43项新专利,在自动驾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克莱斯勒回应关税政策降价送上海车牌10万元
丰田发布第一财季财务报告,营收约7.65万亿日元
“最低价得到”犹如毒丸,“电缆门”是对汽车行业的警示
江淮汽车因排放造假被罚1.7亿元!去年遭遇7.86亿元巨额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