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会跌破40%吗?
05-17
近期,澳洲“国宝”汽车品牌霍顿也将停产。
本月20日,拥有近70年汽车制造经验的霍顿品牌将宣布正式停产。
这也是最后一家停产的澳大利亚汽车制造厂。
至此,澳大利亚百年汽车制造业彻底崩溃。
回想当年这个国家的汽车制造业有多么辉煌,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由盛而衰?当地汽车制造业的停产和进口车需求的增加能否成为中国品牌拓展澳大利亚市场的契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这些问题。
● 澳大利亚汽车制造业曾经非常繁荣。
霍顿——澳大利亚汽车工业史上的明珠。
霍顿品牌对于澳大利亚人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澳大利亚第一款本地设计开发的车型“48-”就来自这个地方。
品牌。
霍顿早在2000年就开始生产汽车车??身,到2008年,通用汽车正式收购霍顿,成立通用汽车霍顿汽车公司。
自此,霍顿成为通用汽车的全资子公司。
《霍顿48-》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澳大利亚汽车市场几乎被霍顿垄断。
今年以来,霍顿汽车开始出口海外市场。
即使在 20 世纪 90 年代,霍顿也占澳大利亚汽车销量的 28% 以上。
同时,霍顿在澳大利亚的产品线也非常齐全。
依托通用汽车的技术支持,霍顿的产品线涵盖小型车、紧凑型车、中型车、中大型车、小型SUV、紧凑型SUV、紧凑型SUV、中型SUV、敞篷车和皮卡。
『图为动力强劲的HSV MalooR8 SV Black』『最后一款澳洲生产的霍顿品牌车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霍顿之前也推出过多款大排量高性能车型。
在澳大利亚市场,这样一个有历史、有情怀、有产品的汽车品牌,无法扭转近年来亏损的事实。
它不得不关闭工厂并暂停生产,结束其百年汽车制造业务。
福特和丰田在澳大利亚的汽车制造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图为2016年关闭的福特汽车工厂。
”除了本土的霍顿之外,福特和丰田两大品牌也在澳大利亚汽车制造业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笔。
其中,福特于2008年在澳大利亚建厂,在2018年10月完全停产之前,布罗德梅多斯和吉朗两家工厂总共生产了约1万辆汽车。
然而,面对近年来的持续亏损,这个在澳大利亚拥有91年汽车生产历史的品牌只能选择退却。
“2020年10月3日,丰田关闭了位于澳大利亚的阿尔托纳工厂。
”作为澳大利亚市场份额最大的汽车品牌,丰田也于今年10月3日关闭了位于澳大利亚的阿尔托纳制造工厂,结束了其在澳大利亚的长期运营。
拥有54年汽车制造业务的丰田澳大利亚公司的业务重心也将调整为销售。
要知道,澳大利亚是丰田汽车的第一个海外基地。
当年,丰田在澳大利亚的年产量甚至高达15万辆。
此外,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三菱品牌在澳大利亚也有汽车制造经验。
但现在这一切都成为历史了。
● 是什么导致了澳大利亚本土汽车制造业的崩溃?澳大利亚的新车市场确实很小。
作为陆地面积世界第六大国,澳大利亚的人口仅有约1万。
相比之下,中国广东省的人口只有1万。
突破了1亿。
人口少、二手车生态系统相对完善,也让澳大利亚的新车市场份额非常有限。
8月最近一个月,澳大利亚汽车销量仅为2辆。
事实上,今年1-8月澳大利亚市场新车总销量仅为78.9万辆。
“澳大利亚拥有较为完整的二手车生态” 尽管市场有限,但澳大利亚汽车市场的竞争却异常激烈。
在这么小的一块蛋糕里,有60多个汽车品牌和许多不同的车型。
这也使得单一品牌很难取得可观的销售规模。
例如,全部在澳大利亚生产的霍顿品牌前八个月销量出现下滑。
平均月销量为1,000台。
如此低迷的销量能否让汽车厂生存下去还是一个问题。
进口汽车的低关税对于本土汽车品牌来说是致命的影响。
与大多数国家不同,澳大利亚对进口汽车的关税非常低。
据悉,与澳大利亚有贸易协定的国家的非豪华汽车进入澳大利亚市场享受零关税政策,而未签署贸易协定的国家的非豪华汽车关税仅为5%。
在此情况下,大量来自泰国、日本等享受零关税政策地区的进口汽车抢占了澳大利亚有限的市场份额。
本土汽车制造成本太高。
“丰田的Hilux正在泰国Ban Pho工厂的生产线上。
这款车在澳大利亚很受欢迎。
”同时,澳大利亚作为人口稀少的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非常高。
数据显示,澳大利亚汽车制造业的平均年薪为6.9万澳元(ADU),而泰国汽车制造业的平均年薪仅为1.25万澳元(ADU)。
因此,成本较低的进口汽车在以较低关税甚至零关税进入澳大利亚后,相对于澳产车型具有价格优势。
这就造成了进口车比国产车便宜的现象,以至于国产车只占市场的一小部分。
随着当前交通运输业越来越发达,大型车企可以更加灵活地协调全球资源。
目前,澳大利亚生产汽车的成本居高不下,制造工厂搬迁是必然趋势。
放弃汽车制造业是政府希望看到的。
另外,有消息称,为了保住澳大利亚汽车制造业和数千名员工的就业岗位,澳大利亚政府不得不实施高额财政补贴(据悉,过去15年,澳大利亚共花费了100百万澳元/ADU 补贴汽车制造业)。
同时,汽车制造业在澳大利亚GDP中占比并不高,因此暂停所有制造工厂或许也是国家层面的一个选择,至少可以让澳大利亚政府摆脱一个包袱。
● 这对于中国品牌来说确实是一个机会。
说起中国品牌在澳洲的现状,目前增长还是比较快的。
“上汽大通T60在澳大利亚上市”。
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将目光投向了澳大利亚市场。
例如,近期Maxus(澳大利亚市场称为Maxus LDV)T60在澳大利亚上市,Maxus D90甚至在澳大利亚举办了官方媒体试驾活动;长城集团将哈弗H6、(国产H6 Coupe)、哈弗H8、哈弗H9、风骏5等主导产品引入澳大利亚市场。
这些都说明一些中国品牌对澳大利亚市场的高度重视。
《8月澳洲市场销量》我们来看看这些品牌的销量情况。
今年1-8月,哈弗汽车在澳大利亚市场销量3万辆,同比增长3%;大同(LDV)销量1万辆,同比增长42.8%;此外,名爵还销售了1万辆。
虽然中国品牌的规模还很小,但这样的增速对于一个“资历尚浅”的品牌来说已经算不错的成绩了。
国产汽车的停产造成了一定的空白市场。
由于澳大利亚当地汽车工业持续停产,需要保证汽车总销量不受影响,这意味着进口汽车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而这个空白市场对任何公司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所有汽车品牌,包括目前市场份额有限的中国品牌来说,这都是一个机会。
中国品牌进入澳大利亚还享受零关税。
“中国和澳大利亚于2020年6月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
”根据2017年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中国出口到澳大利亚的汽车还享受免关税政策,使中国品牌车型可以与泰国和澳大利亚的汽车竞争。
日本和其他地区生产的汽车公平竞争,这对于处于占领市场初期的中国品牌来说是一个良好的条件。
● 挑战大于机遇。
澳洲市场竞争太激烈,百花齐放。
“澳大利亚市场有60多个汽车品牌。
”目前,澳大利亚汽车市场有超过60个汽车品牌/各种车型供消费者选择,而澳大利亚汽车平均每月销量仅为10万辆左右,使其成为全球最拥挤、竞争最激烈的汽车市场。
“狼多肉少”是中国品牌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中国品牌还很年轻,市场认知度有待提高。
虽然“悉尼市丰田”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但中国汽车品牌在澳大利亚的资历和影响力确实非常有限,消费者认可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毕竟丰田、马自达、现代、三菱等品牌已经深耕澳大利亚市场多年。
无论是经销商体系、品牌认知度、美誉度积累,我们短时间内都无法超越。
中国品牌车型在性价比上没有优势。
在国内市场,中国品牌车型一直以更高的性价比和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吸引着消费者。
然而,在澳大利亚市场,这一重要优势似乎并不存在。
以哈弗H6(国产哈弗H6轿跑车)为例。
其在澳大利亚的起售价为6美元,而同级别的日产奇骏和马自达新款CX-5的起售价仅为0美元左右。
毫无疑问,这款车在澳洲市场并没有太大的性价比优势。
再加上前面提到的品牌认知度较低,想要快速实现高销量就更难了。
● 小编总结:机会在两年前就来了,经验比销售更重要。
一个国家的汽车工业从繁荣走向崩溃确实令人遗憾和怀念,但这一切确实都是澳大利亚自身造成的,因为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在本国生产汽车却没有当地保护的国家。
这个行业。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各大汽车厂商都无法放弃这个看似触手可及的市场,其中当然也包括正在努力走向世界的中国汽车品牌。
那么回到标题中的问题,澳大利亚汽车制造业的衰落真的给了中国品牌新的机会吗?我想说的是NO。
中国品牌真正的机会实际上从澳大利亚和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那一刻就已经到来了。
虽然澳大利亚市场不是很大,但中国品牌在这里有机会与丰田、福特等国际主流品牌进行平等的面对面竞争。
在我看来,销量并不是中国品牌的首要任务。
更重要的是,通过在澳洲市场的体验以及与这些品牌的实际竞争,我们可以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多的经验,让更多的海外消费者认识自己,为未来走向更多的海外市场奠定基础。
对于中国品牌来说,更是弥足珍贵。
近两年多来,虽然中国品牌取得的成绩可以忽略不计,但我相信这只是一个开始。
他们能否在诸多挑战中在澳大利亚站稳脚跟还有待观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相关文章
05-17
05-27
05-27
05-18
05-27
05-16
05-27
05-27
05-16
05-27
最新文章
驾驭中国年度汽车评选 木仓科技公布多项车市奖项
大众汽车1月全球交付近84万辆,中国销量下滑11.3%
路试的理工学院“直男”驾驶斯巴鲁BRZ够硬派吗?
苹果再次获得43项新专利,在自动驾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克莱斯勒回应关税政策降价送上海车牌10万元
丰田发布第一财季财务报告,营收约7.65万亿日元
“最低价得到”犹如毒丸,“电缆门”是对汽车行业的警示
江淮汽车因排放造假被罚1.7亿元!去年遭遇7.86亿元巨额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