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推出Clarity燃料电池汽车,续航里程约589公里
05-27
7月,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发布新一期数据。
今年上半年,共接到汽车投诉5起,同比增长7.6%。
据数据测算,上半年VCR(车辆投诉率)表现前三名分别为长安(0.77)、保时捷(0.95)、起亚(1.01)。
这意味着这三个品牌的10辆汽车中仅发生了约1起投诉。
同时,这三个品牌也分别是自主、豪华、合资品牌中表现最好的VCR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长安汽车的车辆投诉率是所有车企中最低的,超过了保时捷和起亚。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自主品牌的产品品质可以与合资产品抗衡,甚至超越。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汽车企业质量管理的进步。
汽车作为复杂的机械产品,其产品质量体现在研发、制造和供应三个环节。
每个环节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产品质量。
研发,品质管理的第一步,产品设计是汽车品质的决定性因素。
如果一辆汽车存在“先天”的设计缺陷,那么以后再控制它也是徒劳的,比如某些车辆的发动机共振问题、变速箱匹配问题等都是设计问题。
质量管理是车企研发水平的体现,合资企业很少出现产品质量问题也是有道理的。
这些品牌拥有数十年的研发和验证积累,完善的开发流程可以避免很多质量问题。
此次公布的数据中,长安汽车超越合资品牌绝非偶然。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自主品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进步非常快,在核心技术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资源整合和人才利用在研发体系的布局上已经超越了一些合资品牌。
以本次排名第一的长安汽车为例。
在重庆、北京、河北、合肥、意大利都灵、日本横滨、英国伯明翰、美国底特律、美国硅谷等地建立了不同重点的全球协同研发架构。
产品设计的改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设计过程中,测试水平也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
2016年,长安汽车正式发布质量检测验证系统CA-TVS。
长安汽车每开发一款车型,平均需要消耗一辆原型车,涉及环境、强度、安全等15个方面的验证,包括整车、匹配、系统、零部件等余下测试,每一款推出的新车都必须通过“四大极限测试”严酷考验:高尘测试、仪表高海拔测试、50度高温测试和负52度极寒测试,可满足用户10年使用/26万公里的需求。
制造体系确保量产品质研发是产品品质的基础。
虽然测试可以确保产品设计没有问题,但测试车辆并不是量产车辆。
要确保消费者购买的量产汽车没有质量问题,就必须有强大的制造体系。
,也就是说在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制造工艺上都具有较高的水平。
完全由机器人焊接的白车身和手工焊接的白车身的差别程度可想而知。
车内零部件的配合间隙也可能导致车辆在后期使用中出现故障。
高水平的制造体系决定了量产车辆的质量。
和质量。
笔者曾参观过长安汽车位于两江新区的基地。
虽然距离豪华品牌还有一定差距,但已经不亚于合资品牌了。
两江基地目前生产P3平台的六款车型,循环时间为60JPH,最高速度为68JPH。
长安菱轩、长安CS55、长安锐程CC等几大战略车型均在这里试制、量产。
冲压车间拥有2条“多连杆机械压力机+双臂横杆传动方式”5个序列的封闭式高速冲压生产线。
生产周期为10-15冲,换模时间为3分钟,噪音可控制在82分贝以内。
,达到国内行业领先水平,是长安体系内(含合资企业)第一条智能冲压生产线运行,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在充分考虑成本和质量的同时,总装实现了高自动化、高灵活性和深入的人体工程学,并采用了国际先进的设施和设备,如可升降滑板、排气排气、自动机器人、AGV以及正压测试、EMS、通过引进福特G-FPS系统,建立六大关键一致性流程和七大操作系统,提高精益制造体系的有效性。
正是这些在外人看来与质量无关的制造设备和工艺,却体现了车企制造质量的高标准,从而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用户美誉度。
供应商和零部件质量保证 众所周知,整车厂除了设计和制造之外,不会参与太多的零部件开发。
大多数零件是由供应商设计和制造的。
但如果零部件供应商的技术研发能力不足,或者生产工艺不合格,就会对整车的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因此,供应商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车辆的质量水平。
许多召回事件与供应商不无关系。
全球各大汽车巨头都拥有优秀的供应商体系。
丰田的爱信电装、现代的摩比斯、大摩斯等,都为整车厂提供零部件保证。
长安目前的供应商体系既包括国际一流供应商,也包括国内供应商。
CS95搭载的蓝鲸2.0TGDI发动机关键零部件来自博世、皮尔博格、法雷奥等国际领先供应商。
在CS95上可以看到更多的国际供应商:爱信的6速自动变速箱、博格华纳的NexTrac智能四驱系统、德尔福的PAB预警辅助和智能并线辅助,甚至博世的第三代、第九代ESP都是从知名厂商采购的供应商。
国际供应商研发能力非常强,出现质量问题的可能性较小。
这些供应商的选择也体现了长安汽车强大的设计集成能力。
总结:质量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
与产品使用体验和用户口碑有关。
长安汽车作为我国一家有着20多年历史的老牌汽车企业,在研发、制造和供应方面都展现出了相当的实力。
更深层次上,汽车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低质低价产品被市场淘汰。
随着市场日趋饱和、各大城市限行限购、合资品牌价格下降、汽车换车高峰,只有“质优价廉”的产品才符合市场的发展方向。
这对于自主品牌来说是一次质量考验,对于合资品牌来说是一次成本考验。
控制力测试。
只有做好产品,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才能在风浪中生存。
这也是自主品牌追赶合资企业市场份额的机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相关文章
05-18
05-27
05-18
05-27
05-27
05-18
05-16
05-18
05-18
最新文章
驾驭中国年度汽车评选 木仓科技公布多项车市奖项
大众汽车1月全球交付近84万辆,中国销量下滑11.3%
路试的理工学院“直男”驾驶斯巴鲁BRZ够硬派吗?
苹果再次获得43项新专利,在自动驾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克莱斯勒回应关税政策降价送上海车牌10万元
丰田发布第一财季财务报告,营收约7.65万亿日元
“最低价得到”犹如毒丸,“电缆门”是对汽车行业的警示
江淮汽车因排放造假被罚1.7亿元!去年遭遇7.86亿元巨额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