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Model 3国内谍照曝光,预计明年交付
05-27
汽车信息网1月30日报道称,2023年是中国汽车行业丰收年:汽车产销量突破万辆,乘用车产销量创历史新高。
商用车市场企稳回升、新能源汽车保持产销两旺势头、汽车出口再上新台阶……多重光环加持的背后,不可忽视的是盈利能力仍是最大让汽车企业头疼的问题。
今年以来,汽车行业利润率不断下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年汽车产业收入76亿元,同比增长12%;成本7亿元,增长13%;利润1亿元,同比增长5.9%;汽车行业利润率为5.0%,相对于整个工业企业利润平均水平5.8%,汽车行业仍处于偏低水平。
汽车行业年利润率为8.99%。
乘用车企业盈利困难。
从已发布年度业绩(预测)的汽车产业链企业来看,90%以上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实现盈利。
其中,威孚高新、华培动力、通用汽车预计净利润均超%,领跑汽车零部件企业。
受益于2018年宏观经济稳步向好、消费市场需求回升等因素,不少商用车企业也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如福田汽车、中国重汽、中集车辆等。
作为%、%、%,增长强劲。
乘用车企业的业绩并不乐观,就连特斯拉也出现了今年以来的首次年度利润下滑。
2019年,特斯拉全年总营收达到7300万美元,同比增长18.79%;归属于普通股股东净利润9700万美元,同比增长19%;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8200万美元,同比下降23%。
长城增加了收入,但没有增加利润。
2017年,长城汽车营业总收入1.1亿元,同比增长26.26%;净利润70.10亿元,同比下降15.06%;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46.82亿元,同比增长4.58%。
大力士和北汽蓝谷的表现则更为惨淡。
2020年,赛勒斯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亿元至1亿元,同比增长4.09%至7.02%;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亏损为21亿至27亿元,去年同期净亏损为38.3亿元。
北汽蓝谷预计全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2亿元至-57亿元。
这已是其业绩连续第四年大幅亏损超过50亿元。
显而易见,乘用车企业利润增速明显低于营收增速。
目前,乘用车企业新能源汽车业务普遍亏损。
独立新能源车企中,仅有比亚迪和理想汽车实现盈利。
其他独立新能源车企大多处于亏损状态。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汽车行业。
行业整体盈利能力。
价格战导致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 根据乘用车企业发布的业绩预告,谈到亏损原因,几乎所有人都表示是研发费用过高。
事实上,与研发投入相比,价格战才是乘用车企业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
高盛分析师认为,特斯拉汽车价格降幅超出预期是其面临的主要阻力之一。
据相关统计,2017年、2017年我国乘用车市场平均折扣为1.5万元至2万元,但二季度末突破2万元,三季度末接近2.6万元。
折扣的规模和力度与过去30年相比都是罕见的。
年初,随着特斯拉打响价格战第一枪,各车企基本走上了降价之路。
尽管当时有多家车企表示“不会降价”,但最终还是难以抗衡销量和市场份额的现实。
为了效率,他们都改口了。
新能源车企积极减少销量,渗透率快速增长,进一步蚕食燃油车市场份额。
2017年,燃油车成为价格战的“重灾区”。
易车研究院数据显示,三季度末燃油车终端平均折扣接近3万元,油电混合车终端折扣超过4万元。
在乘联会年度车市研讨会上,与会者预测,随着我国汽车市场进入“存量竞争”和“新旧赛道”切换的新阶段,行业“内卷化”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国家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徐长明认为,2020年国内乘用车市场需求预计增长3%左右,价格战的激烈程度很难达到2019年的水平。
新能源汽车和燃油汽车是竞争关系,也是相辅相成的。
,各有自己的客户群,都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不过,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和乘联会的观点,虽然汽车销量逐月增长,但由于终端持续下滑,汽车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收窄。
价格。
为争取开年开门红,年底厂商大多继续加大营销力度。
虽然回国用户购车热情不及往年,但也明显提振了整体车市(尤其是燃油车市场),构成1月份市场的增量因素。
乘联会认为,冬季寒冷的天气让消费者更加注重电池续航能力,不利于新能源汽车市场潜在客户节省开支。
终端表现不及预期引发新能源龙头厂商新一轮降价已经拉开序幕,新能源主流细分市场新一轮价格卷入蓄势待发。
盈利能力难以加速。
今年行业洗牌,新能源汽车与燃油汽车、传统势力与新势力、自主品牌与外资/合资品牌的竞争仍将持续。
随着价格战持续甚至愈演愈烈,车企回头率效应增强,强者恒强的现象将更加突出。
盈利能力较弱的车企将面临利润低、研发投入低、产品竞争力弱、销量低、利润低等重大挑战。
等等。
未来的竞争可能是生死攸关的。
面对激烈的竞争,降低成本将是企业的共同愿望。
首先,成本压力将使车企更倾向于选择本土供应商,国产替代有望加速。
本地供应商市场份额较低的汽车电子和其他零部件预计将获得更大的机会。
其次,车企在新车型上会优先考虑解决用户实际痛点或者给用户带来强烈直观体验的功能。
例如,旨在提高充电效率的V技术、旨在改善用户驾驶体验的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解决方案预计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产业链企业持续受益,整车企业有望提振销量、增加收入。
总而言之,2020年,汽车企业必须拿出高效的转型方案来应对产业变革,才能在“滚滚”中生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相关文章
05-27
05-18
05-27
05-27
05-17
05-16
05-27
05-27
最新文章
驾驭中国年度汽车评选 木仓科技公布多项车市奖项
大众汽车1月全球交付近84万辆,中国销量下滑11.3%
路试的理工学院“直男”驾驶斯巴鲁BRZ够硬派吗?
苹果再次获得43项新专利,在自动驾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克莱斯勒回应关税政策降价送上海车牌10万元
丰田发布第一财季财务报告,营收约7.65万亿日元
“最低价得到”犹如毒丸,“电缆门”是对汽车行业的警示
江淮汽车因排放造假被罚1.7亿元!去年遭遇7.86亿元巨额亏损